知行

词典解释

指知与行的关系。知,指知识或道德观念;行,指行为、行动。在知行关系问题上,有的主张“生而知之”(孔子)、“不行而知”《老子》、“知先行后”(朱熹)、“知行合一”(王守仁)等。他们都认为知超越于行之上,是天赋的。也有的认为“知之不若行之”(荀子),“知行相资以为用”,“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也必矣”(王夫之),“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魏源)。这些论点都认为知离不开行,但他们所说的“行”主要是个人的行动,和马克思主义所说的社会实践有本质区别。

词典名字:

知行

词典发音:

zhī xíng

国语辞典
知,指知识或道德观念;行,指行为、行动。中国哲学史上对知和行的关系曾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唯物主义思想家如荀子、王夫之等认为知离不开行;唯心主义思想家如朱熹等认为知是天赋的,知先行后。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⒈  认识与实行。

礼记·中庸》“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夫妇之不屑,可以能行焉” 汉 郑玄 注:“言匹夫匹妇愚耳,亦可以其与有所知,可以其能有所行者,以其知行之极也。”

⒉  智虑和德行。

《尸子》卷上:“夫蠒,舍而不治腐蠹……身者,蠒也,舍而不治则知行腐蠹。”
《荀子·非相》:“知行浅薄。”
杨倞 注:“言智虑德行至浅薄。”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知行

  • 知行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zhī xíng,指人的思想追求与其生活方式,也指读书与实践。《礼记·中庸》等均有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