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

词典解释: shí kū 1.依山岩凿成的石室。亦泛指石洞。 2.一种就着山势开凿的寺庙建筑,里面有佛像或佛教故事的壁画。著名的有敦煌﹑云冈﹑龙门等。国语辞典注音 ㄕˊ ㄎㄨ  拼音 shí kū1. 泛指依山岩鑿成的石室。▶ 《晉書.卷九四.隱逸傳.郭瑀傳》:「鑿而居,服柏實以輕身。」▶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卷一○.物異》:「儛溪古岸有方鏡,徑丈餘,照人五臟。」2. 內有石刻佛像或敘述佛教故事壁畫的石洞,如我國的敦煌、雲崗和龍門。 扫描版:「」在《汉语大词典》第10598页 第7卷 996扫描版:「」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176页

词典名字:

石窟

词典发音:

shí kū

国语辞典

石窟 shíkū

(1) [grotto]∶古时一种就着山崖开凿成的寺庙建筑,内有佛像或佛教故事的壁画和石刻等

敦煌石窟

云岗石窟

(2) [cave]∶山岩上的洞

基本解释

石窟[ shí kū ]

⒈  泛指依山岩凿成的石室。

《晋书·卷九四·隐逸传·郭瑀传》:「凿石窟而居,服柏实以轻身。」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一〇·物异》:「儛溪古岸石窟有方镜,径丈余,照人五脏。」

⒉  内有石刻佛像或叙述佛教故事壁画的石洞,如我国的敦煌、云岗和龙门石窟。

英语rock cave, grotto, cliff caves (often with Buddhist statues)​

德语Grotte (S)​

法语grotte (de roche ou falaise)​

引证解释

⒈  依山岩凿成的石室。亦泛指石洞。

《晋书·隐逸传·郭瑀》:“凿石窟而居,服柏实轻身。”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物异》:“儛溪 古岸石窟有方镜,径丈餘。”
戴复古 《光泽溪上》诗:“风林无鸟宿,石窟有龙蟠。”

⒉  一种就着山势开凿的寺庙建筑,里面有佛像或佛教故事的壁画。著名的有 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等。

《魏书·李崇传》:“以臣愚量,宜罢尚方雕靡之作,颇省 永寧 土木之功,并减 瑶光 材瓦之力,兼分石窟鐫琢之劳。”
姜伯勤 《敦煌寻梦》:“现存的分四层排列的482个石窟,是五至十四世纪的沙漠中的大画廊。”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石窟

  •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佛教提倡遁世隐修,因此僧侣们选择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开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印度石窟的格局大抵是以一间方厅为核心,周围是一圈柱子,三面凿几间方方的“修行”用的小禅室,窟外为柱廊。中国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开凿的,多建在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