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义

词典解释: lǐ yì 1.礼法道义。礼,谓人所履;义,谓事之宜。 2.同"礼仪"。国语辞典注音 ㄌㄧˇ ㄧˋ  拼音 lǐ yì1. 禮法道義。▶ 《詩經.衛風.氓.序》:「禮義消亡,淫風大行。」▶ 《管子.版法》:「必順於禮義,故不禮不勝天下。」2. 禮儀,禮節儀式。▶ 《詩經.周南.關雎序》:「故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 《西遊記.第三○回》:「唐僧乃上邦人物,必知禮義。」

词典名字:

礼义

词典发音:

lǐ yì

国语辞典

礼义 lǐyì

[rite and morality to carry out in the feudalist society]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一套礼节仪式即为礼,合于这些的做法即为义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孟子·告子上》

基本解释

礼义[ lǐ yì ]

⒈  礼法道义。

《诗经·卫风·氓·序》:「礼义消亡,淫风大行。」
《管子·版法》:「必顺于礼义,故不礼不胜天下。」

⒉  礼仪,礼节仪式。

《诗经·周南·关雎序》:「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西游记·第三〇回》:「唐僧上邦人物,必知礼义。」

引证解释

⒈  礼法道义。礼,谓人所履;义,谓事之宜。

《诗·卫风·氓序》:“礼义消亡,淫风大行。”
《礼记·冠义》:“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於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
《汉书·礼乐志》:“至 文帝 时, 贾谊 以为 汉 承 秦 之败俗,废礼义,捐廉耻。”
宋 王安石 《上皇帝万言书》:“而朝廷尝奬之以礼义者,晚节末路,往往怵而为姦。”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六:“有国家者,礼义以为防,城郭甲兵以为固。”

⒉  同“礼仪”。

《礼记·乐记》:“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
按《汉书·礼乐志》作“制之礼仪”。 汉 贾谊 《新书·胎教》:“然后,为王太子悬弧之礼义。”
卢文弨 校注:“义,读为仪。”
《汉书·陆贾传》:“於是 佗 迺蹶然起坐,谢 贾 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礼义

  • 礼义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lǐ yì,意思是礼法道义;同“礼仪”。出自①《诗经.卫风.氓序》:“礼义消亡,淫风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