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都
词典解释:
1.犹神州。《晋书·赫连勃勃载记》:“又造百鍊刚刀,为龙雀大环,号曰‘大夏龙雀’。铭其背曰:‘古之利器, 吴 楚 湛卢,大夏龙雀,名冠神都。’”参见“神州”。
2.犹言神京。谓京城。 南朝 宋 鲍照 《侍宴覆舟山》诗之一:“明辉烁神都,丽气冠华甸。” 唐 杜甫 《赠李八秘书别三十韵》:“玄朔迴天步,神都忆帝车。” 唐 刘禹锡 《自左冯归洛下酬乐天兼呈裴令公》诗:“新恩通籍在龙楼,分务神都近旧丘。”
3.指 洛阳 。 唐 光宅 元年(公元684年) 武则天 定都 洛阳 。 洛阳 旧号 东都 ,至是改称 神都 ,即今 河南省 洛阳市 。 神龙 元年(公元705年)复称 东都 。参阅 宋 李上交 《近事会元》卷四。
1.犹神州。
《晋书·赫连勃勃载记》:“又造百鍊刚刀,为龙雀大环,号曰‘大夏龙雀’。铭其背曰:‘古之利器, 吴 楚 湛卢,大夏龙雀,名冠神都。’”参见“神州”。
2.犹言神京。谓京城。
南朝 宋 鲍照 《侍宴覆舟山》诗之一:“明辉烁神都,丽气冠华甸。” 唐 杜甫 《赠李八秘书别三十韵》:“玄朔迴天步,神都忆帝车。” 唐 刘禹锡 《自左冯归洛下酬乐天兼呈裴令公》诗:“新恩通籍在龙楼,分务神都近旧丘。”
3.指 洛阳 。
唐 光宅 元年(公元684年) 武则天 定都 洛阳 。 洛阳 旧号 东都 ,至是改称 神都 ,即今 河南省 洛阳市 。 神龙 元年(公元705年)复称 东都 。参阅 宋 李上交 《近事会元》卷四。
国语辞典
1.犹神州。 2.犹言神京。谓京城。 3.指洛阳。唐光宅元年(公元684年)武则天定都洛阳。洛阳旧号东都,至是改称神都,即今河南省洛阳市。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复称东都。参阅宋李上交《近事会元》卷四。
引证解释
⒈ 犹神州。参见“神州”。
引《晋书·赫连勃勃载记》:“又造百鍊刚刀,为龙雀大环,号曰‘大夏龙雀’。铭其背曰:‘古之利器, 吴 楚 湛卢,大夏龙雀,名冠神都。’”
⒉ 犹言神京。谓京城。
引南朝 宋 鲍照 《侍宴覆舟山》诗之一:“明辉烁神都,丽气冠华甸。”
唐 杜甫 《赠李八秘书别三十韵》:“玄朔迴天步,神都忆帝车。”
唐 刘禹锡 《自左冯归洛下酬乐天兼呈裴令公》诗:“新恩通籍在龙楼,分务神都近旧丘。”
⒊ 指 洛阳。唐 光宅 元年(公元684年) 武则天 定都 洛阳。洛阳 旧号 东都,至是改称 神都,即今 河南省 洛阳市。神龙 元年(公元705年)复称 东都。参阅 宋 李上交 《近事会元》卷四。
网络解释
神都 (中国古代都城)
神都是洛阳的古称,意为“神州之都”。神都是唐、武周帝国的首都,该名称使用于光宅元年(684年)至神龙元年(705年),光宅元年(公元684年)9月6日,临朝称制的武则天改东都为“神都”、改宫城名为太初宫。垂拱四年(公元688年),武则天在神都加尊号“圣母神皇”;天授元年九月九日(公元690年),武则天改唐为周,以神都洛阳为首都。一时,“神都”之名传遍天下。神都洛阳是十三朝古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都城,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中华民族的摇篮,隋唐时期最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神都洛阳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和隋唐大运河的中心枢纽,是迄今为止唯一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文化名城的中国城市,与雅典、麦加、耶路撒冷并称世界四大圣城。拥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建城史和1500多年(不计陪都)的建都史,先后有22个朝代政权建都于此,盛唐时期人口达118万。作为中国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一千多年,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是国际著名旅游目的地城市。武则天以神都洛阳为统治中心将近50年,被称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其影响之深远,波及当时的朝鲜、日本等国。洛阳以“神都”之名居首都之位21年后,唐帝国恢复两京制,继续与长安并称东西两京。洛阳是历史上唯一被官方命名为“神都”的城市。此后千年来,中国再无任何城市被官称为神都。而“神都”一词,却成为了文人笔下以及国际上对中国首都的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