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台

词典解释

亦称“祭坛”。
古时祭神的坛。在原始宗教时,一块或一堆石头或一座土丘即可作为祭台。随着庙宇祭献制度的发展,出现了用石或砖垒成的祭台,在其上屠宰牺牲,或在其上焚烧。古希腊庙宇中,有在平地挖沟或坑作祭台的,也有一些宗教以供桌代替祭台。
基督教做弥撒或设圣餐的桌子。天主教的祭台为长桌形,中央嵌有一小块石板,称为“圣石”,内藏圣徒遗骨或遗物。一般位于教堂内最高处,紧靠东墙。祭台上或台旁置有存放圣体的龛。正教祭台为方桌形,木制台面,铺以白色麻布,再覆以绸缎或丝绒毯,上置存放圣体的大杯,祭台与东墙间留有空隙。新教有些教派的教堂也设有祭台,装置方式无严格规定,有时称为“圣桌”。

词典名字:

祭台

词典发音:

jì tái

国语辞典

祭台 jìtái

[sacrificial altar] 祭祀用的台子。亦称“祭坛”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⒈  古代为举行祭礼而建的土台。

武汉臣 《老生儿》第三折:“你看祭臺和这坟臺甎墻也那土墻,长出些箇棘科和这荆科,那里有白杨也那緑杨。”

⒉  基督教弥撒或设圣餐的台。一般位于教堂内层高处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祭台

  • 一·、举行弥撒祭献之台或桌。教会初期,因多在殉教者墓上举行弥撒,故通常在祭台正中的圣石内藏有殉教者骨骸,称之为 altar stone。举祭时点燃蜡烛,并铺以白色祭台布 altar cloths。祭台之拉丁文是 altare
  • 二·、.古代为举行祭礼而建的土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