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日

词典解释: jì rì1.古代重要祭礼之一。天子于每年春分设大坛祭祀日神。 扫描版:「」在《汉语大词典》第10512页 第7卷 910

词典名字:

祭日

词典发音:

jì rì

国语辞典
1.古代重要祭礼之一。天子于每年春分设大坛祭祀日神。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⒈  古代重要祭礼之一。天子于每年春分设大坛祭祀日神。

《管子·轻重己》:“冬尽而春始,天子东出其国四十六里而坛,服青而絻青,搢玉揔,带玉监,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循於百姓,号曰祭日。”
礼记·祭法》:“埋少牢泰昭,祭时也;相近於坎坛,祭寒暑也;王宫,祭日也。”
郑玄 注:“王宫,日坛也。日称君,宫坛营域也。”
孔颖达 疏:“王,君也。宫,亦坛也。营域如宫也。日神尊,故其坛曰君宫也。”
《史记·封禅书》:“祭日以牛。”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祭日

  • 祭日活动由来已久,源于华夏先民日神的崇拜。夏商周三代都有祭日的传统。夏尚黑,祭日在日落之后;殷尚白,选在红日当顶时举行;周尚赤,习惯于早晨和黄昏时祭日,此时太阳皆呈红色但周代以“天”为最高神,日神品位下降,只在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时节进行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