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五

词典解释: duān wǔ 同‘端午’。国语辞典注音 ㄉㄨㄢ ㄨˇ  拼音 duān wǔ農曆五月五日。▶ 《雅俗稽言.卷二.天時》:「歲時記五月一日為端一,二日為端二,五日為午,端即初也,又俗以為端午,一曰端陽,又曰重午,蓋以五月建午取正陽之義。」或作「端陽」、「端午」、「重五」、「重午」。 扫描版:「」在《汉语大词典》第11551页 第8卷 395扫描版:「」在《现代汉语词典》第324页

词典名字:

端五

词典发音:

duān wǔ

国语辞典
同‘端午’。
基本解释

端五[ duān wǔ ]

⒈  农历五月五日。也作「端阳」、「端午」、「重五」、「重午」。

雅俗稽言·卷二·天时》:「岁时记五月一日为端一,二日为端二,五日为端五午,端即初也,又俗以为端午,一曰端阳,又曰重午,盖以五月建午取正阳之义。」

英语variant of 端午[Duan1 wu3]

法语Fête des Bateaux-Dragons

引证解释

⒈  即端午。参见“端午”。

唐 李匡乂 《资暇集·端午》:“端午者,案 周处 《风土记》:‘仲夏端五,烹鶩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今人多书‘’字,其义无取焉。余家 元和 中端五詔书并无作‘午’字处。”
陆游 《过邻家》诗:“端五数日间,更约同解糉。”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端五

  • 端五是端午的别称,在晋朝《风土记》中记载“仲夏端午。端者,初也”,而“午”与“五”同音,同时唐玄宗的生日是八月五日,为了避讳宋璟在《请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表》中有云:“月惟仲秋,日在端午。”,所以“端午”应该为“端五”,原意为每个月的第一个五日。因此“端午”一词源与唐朝并延续至今。
  • 端午一词起源于唐玄宗的生日(八月五日)。张说在《上大衍历序》中云:“谨以开元十六年八月端午赤光照室之夜献之。”因此“端午”被正式定名是开元十六年,即公元72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