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

词典解释: duān wǔ jié 中国汉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夏历五月初五。这一节日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其中之一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这一天,民间有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门上挂菖蒲的习俗。国语辞典注音 ㄉㄨㄢ ㄨˇ ㄐㄧㄝˊ  拼音 duān wǔ jié民間三大傳統節日之一。相傳戰國時楚國三閭大夫屈原在農曆五月初五投汨羅江,後世為紀念他而有吃粽子及龍舟競渡等風俗,再加上民間的鬼神信仰,家家戶戶插蒲艾、喝雄黃酒、掛鍾馗像來除瘟辟邪。或稱為「蒲節」、「端陽節」、「天中節」、「重午節」、「五月節」。

词典名字:

端午节

词典发音:

duān wǔ jié

国语辞典

端午节,端五节 Duānwǔjié,Duānwǔjié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中国传统节日,农历五月初五日。相传古代爱国诗人屈原在这天投江自杀,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这天当做节日,有吃粽子、划龙舟等风俗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端午节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又称端阳节、午日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端午节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端午龙图腾祭祀与东方苍龙七宿正处南中的季节天象有关,仲夏午月,苍龙升至正南天,即如《易经·乾卦》中所说:“飞龙在天”,此时龙星既“得中”又“得正”,寓意大吉。端午祭龙习俗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反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内涵。端午节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端午习俗甚多,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过法虽不尽相同,但端午食粽与扒龙舟是普遍习俗。
  •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百越之地在上古时代就有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习俗。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个别地方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南方百越龙图腾祭祀,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附会纪念屈原跳江自尽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如今端午节文化内涵。
  • 端午节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