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刻

词典解释: zhú kè 中国民间工艺品之一。用刻刀在竹制器具上雕刻字、画,有浮雕、镂雕、阴刻等方法。以上海嘉定所产最著名。竹根雕有时也称“”。国语辞典注音 ㄓㄨˊ ㄎㄜ  拼音 zhú kē一種在竹製品上雕刻字、畫的藝術。唐宋時即流行於我國南方各地,以上海嘉定最為著名,朱松鄰為代表,稱為「嘉定派」;另有皖派、金陵派。至清道光年間,湯碩年、吳玉田合此三派為一家。 扫描版:「」在《汉语大词典》第12249页 第8卷 1093扫描版:「」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698页

词典名字:

竹刻

词典发音:

zhú kè

国语辞典
  • 在竹制器物上雕刻文字图画的艺术,流行于我国南方各地,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有浮雕、镂雕、阴刻等方法。
  • 基本解释

    竹刻[ zhú kē ]

    ⒈  一种在竹制品上雕刻字、画的艺术。唐宋时即流行于我国南方各地,以上海嘉定最为著名,朱松邻为代表,称为「嘉定派」;另有皖派、金陵派。至清道光年间,汤硕年、吴玉田合此三派为一家。

    引证解释

    ⒈  在竹制器物上雕刻文字图画的艺术,流行于我国南方各地,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有浮雕、镂雕、阴刻等方法。

    《文汇报》1983.8.10:“竹刻是我国独特的传统艺术。早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了织纹美观竹编器。到了 明 代,竹刻史上出现了 上海 的‘嘉定派’。”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竹刻

  • 竹刻,传统民间雕刻艺术,用竹根雕成人物及动植物形象,或在竹材、竹器上雕刻文字、图画等。通常也指用竹根、竹材、竹器雕刻成的雕塑工艺品。
  • 竹刻主要流行于中国南方各地,明代时的江南竹刻艺术已达到全盛时期,发展为各具特色的两大流派,一派是以南京竹刻为代表的“金陵派”;一派是以上海嘉定竹刻为代表的“嘉定派”。
  • 2006年5月20日,竹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