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锋

词典解释: bǐ fēng ①毛笔的尖端。 ②书画的笔势;文章的锋芒:~苍劲ㄧ~犀利。国语辞典注音 ㄅㄧˇ ㄈㄥ  拼音 bǐ fēng1. 筆毫的尖鋒。▶ 唐.李白〈草書歌行〉:「墨池飛出北溟魚,筆鋒殺盡中山兔。」2. 書法筆畫的稜角、鋒芒。▶ 宋.姜夔〈續書譜〉:「常欲筆鋒在畫中,則左右皆無病矣。」▶ 宋.陳思《書苑菁華.卷十九.書訣.唐太宗筆法訣》:「趯須存其筆鋒得而出,策須仰策而收。」3. 比喻所寫的文章。▶ 如:「他的筆鋒常帶有感情。」

词典名字:

笔锋

词典发音:

bǐ fēng

国语辞典

笔锋 bǐfēng

(1) [tip of a writing style]∶毛笔的尖端

(2) [technique of writing calligraphy or drawing]∶写字、作画、写文章的艺术手法及特征

(3) [touch;vigor of style]∶喻指文章的精采、犀利之处和书画的用笔

基本解释

笔锋[ bǐ fēng ]

⒈  笔毫尖锋

唐·李白〈草书歌行〉:「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

⒉  书法笔画的棱角、锋芒。

宋·姜夔〈续书谱〉:「常欲笔锋在画中,则左右皆无病矣。」
宋·陈思《书苑菁华·卷十九·书诀·唐太宗笔法诀》:「趯须存其笔锋得而出,策须仰策而收。」

⒊  比喻所写的文章。

如:「他的笔锋常带有感情。」

引证解释

⒈  毛笔的尖端。

唐 方干 《卢卓山人画水》诗:“海色未将蓝汁染,笔锋犹傍墨花行。”

⒉  诗文书画所表露的气势、锋芒。

南朝 宋 鲍照 《拟古》诗:“两説穷舌端,五车摧笔锋。”
李白 《草书歌行》:“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 中山 兔。”
瞿秋白 《论大众文艺·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讽刺的笔锋和刻毒的描写,对于敌人是不知道什么叫做宽恕的。”

⒊  笔画的锋芒。

宋 欧阳修 《<集古录>跋尾九》:“《阴符经序》则 蔡君謨 以为 柳 书之最精者,云善藏笔锋。”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米襄阳论题榜字》:“今有石本,得视之,乃是勾勒,倒收笔锋,笔笔如蒸饼。”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笔锋

  • 笔毫与笔锋是一个整体,两个概念。一支优质毛笔必须具备笔毫、笔锋两个要素。一般优质的笔,既有优等的毫,更有优质的锋(颖),如等外毛、劣质毛、废品毛,同样可以制作毛笔,从外观看很像一支毛笔,实际有毫而无锋。笔锋在毛笔头中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如书写过程中用中锋、侧锋、露锋折转自如,按笔提笔不倒锋,不散锋等,都是通过笔锋才能完成的。将笔头用手捻开笔尖前部锋颖区,捏平后在阳光或灯光下映看,有一截较为透明晶莹的部分,就是笔锋,也叫锋颖,简称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