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菀

词典解释: zǐ wǎn 1.多年生草本植物。须根多数簇生。叶子椭圆状披针形,头状花序。根和根茎入药。参阅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五.》。国语辞典注音 ㄗˇ ㄨㄢˇ  拼音 zǐ wǎn植物名。菊科屬,多年生草本。莖直立,高一點五至二公尺餘,根生葉,長橢圓形,具葉柄。秋日,小枝梢端開多數頭狀花,繖房狀排列。花的周緣為舌狀花冠,淡紫色,中央為筒狀花冠,黃色。瘦果卵狀,長橢圓形,黑紫色。可供觀賞,分布在我國及日本山野。亦稱為「返魂草」。 扫描版:「」在《汉语大词典》第13335页 第9卷 818扫描版:「」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724页

词典名字:

紫菀

词典发音:

zǐ wǎn

国语辞典
多年生草本植物。须根多数簇生。叶子椭圆状披针形,头状花序。根和根茎入药。参阅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五.紫菀》。
基本解释

紫菀[ zǐ wǎn ]

⒈  植物名。菊科紫菀属,多年生草本。茎直立,高一点五至二公尺余,根生叶,长椭圆形,具叶柄。秋日,小枝梢端开多数头状花,繖房状排列。花的周缘为舌状花冠,淡紫色,中央为筒状花冠,黄色。瘦果卵状,长椭圆形,黑紫色。可供观赏,分布在我国及日本山野

德语Aster (S)​

引证解释

⒈  多年生草本植物。须根多数簇生。叶子椭圆状披针形,头状花序。根和根茎入药。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五·紫菀》。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紫菀

  • 紫菀(学名:Aster tataricus L. f.),别名:青苑、紫倩、小辫等;菊科紫菀属,多年生草本,根状茎斜升。茎直立,高40-50厘米,粗壮,基部有纤维状枯叶残片且常有不定根,有棱及沟,被疏粗毛,有疏生的叶。基部叶在花期枯落,长圆状或椭圆状匙形,下半部渐狭成长柄。
  • 国内主产于河北、内蒙和东北三省等地区,在国外朝鲜、日本等地亦有分布,通常生长于潮湿的河边地带,是一味中药,有治风寒咳嗽气喘,虚劳咳吐脓血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