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线

词典解释: hóng wài xiàn 波长比可见光长的电磁波,波长0.77—1,000微米,在光谱上位于红色光的外侧。易于被物体吸收,穿透云雾的能力比可见光强。具有很强的热能,工业上用做烘烤的热源,也用于通讯、探测、医疗等。也叫红外光或热线。国语辞典注音 ㄏㄨㄥˊ ㄨㄞˋ ㄒㄧㄢˋ  拼音 hóng wài xiàn波長介於紅光和微波間的電磁輻射。以三稜鏡分散日光時,熱線折射而排列於光譜中紅色部分以外,故稱為「紅外線」。紅外線具有較強的穿透力,故多用於醫療、通訊、遙感探測等。

词典名字:

红外线

词典发音:

hóng wài xiàn

国语辞典

红外线 hóngwàixiàn

[infrared ray] 在电磁波谱中,波长介于红光和微波间的电磁辐射。它不能引起视觉,但有显著的热效应,可以用温差电偶、光敏电阻或光电管等仪器来探测

基本解释

红外线[ hóng wài xiàn ]

⒈  波长介于红光和微波间的电磁辐射。以三棱镜分散日光时,热线折射而排列于光谱中红色部分以外,故称为「红外线」。红外线具有较强的穿透力,故多用于医疗、通讯、遥感探测等。

英语infrared ray

德语Infrarotstrahlung, Infrarot, Ir (S, Phys)​

法语infrarouge

引证解释

⒈  一种波长比可见光线长的电磁波。在光谱上位于红色光的外侧,波长由0.3毫米到7700埃。能使特制的胶片感光,穿透云雾的能力比可见光强。具有很强的热能,工业上用来做烘烤热源,又用于探测、医疗、通信、摄影等。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红外线 (波长介于微波与可见光之间的电磁波)

  • 红外线(Infrared)是波长介于微波与可见光之间的电磁波,波长在1mm到760纳米(nm)之间,比红光长的非可见光。
  • 高于绝对零度(-273.15℃)的物质都可以产生红外线。现代物理学称之为热射线。医用红外线可分为两类:近红外线与远红外线。含热能,太阳的热量主要通过红外线传到地球。
  • 如图所示,我们把红光之外的辐射叫做红外线(紫光之外是紫外线),肉眼不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