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鸢

词典解释

〈方〉风筝

俗称鹞子。用细竹为骨,扎成鸟形,以纸或薄绢蒙糊其上,斜缀以线,可以引线乘风而上。亦有作蝴蝶、蜈蚣、美人、星、月等状者。纸鸢在古代曾被用于军事通讯,相传为 汉 韩信 所作。

五代 李邺 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作声如筝鸣,故又称风筝。后民间多用作春季室外娱乐之具。 唐 元稹 《有鸟》诗之七:“有鸟有鸟羣纸鳶,因风假势童子牵。” 宋 陆游 《观村童戏溪上》诗:“竹马踉蹡衝淖去,纸鳶跋扈挟风鸣。” 清 赵翼 《观回人绳技》诗:“彩虹影挂寥空高,纸鳶线入青冥窄。” 袁鹰 《悲欢·飞》:“到春天,还有五颜六色、千形百状的纸鸢:蝴蝶、苍鹰、公鸡、猫头鹰……。”参阅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岁时风俗·纸鸢》、 明 陈沂 《询蒭录·风筝》。

词典名字:

纸鸢

词典发音:

zhǐ yuān

国语辞典

纸鸢 zhǐyuān

[kite] 〈方〉∶风筝

基本解释

纸鸢[ zhǐ yuān ]

⒈  风筝的别名。参见「风筝」条。

宋·萧立之〈偶成〉诗:「城中岂识农耕好,却恨悭晴放纸鸢。」

引证解释

⒈  俗称鹞子。用细竹为骨,扎成鸟形,以纸或薄绢蒙糊其上,斜缀以线,可以引线乘风而上。亦有作蝴蝶、蜈蚣、美人、星、月等状者。纸鸢在古代曾被用于军事通讯,相传为 汉 韩信 所作。 五代 李邺 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作声如筝鸣,故又称风筝。后民间多用作春季室外娱乐之具。参阅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岁时风俗·纸鸢》、 明 陈沂 《询蒭录·风筝》。

唐 元稹 《有鸟》诗之七:“有鸟有鸟羣纸鳶,因风假势童子牵。”
宋 陆游 《观村童戏溪上》诗:“竹马踉蹡衝淖去,纸鳶跋扈挟风鸣。”
清 赵翼 《观回人绳技》诗:“彩虹影挂寥空高,纸鳶线入青冥窄。”
袁鹰悲欢·飞》:“到春天,还有五颜六色、千形百状的纸鸢:蝴蝶、苍鹰公鸡、猫头鹰……。”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