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幢

词典解释: jīng chuáng 刻有佛的名字或经咒的石柱子,柱身多为六角形或圆形。国语辞典注音 ㄐㄧㄥ ㄔㄨㄤˊ  拼音 jīng chuáng刻有佛名或佛經的石柱。為圓形、六角形或八角形。多置於塔內或佛像前,用以制伏群魔或宣導眾生。

词典名字:

经幢

词典发音:

jīng chuáng

国语辞典
  • 我国佛教石刻的一种。创始于。凿石为柱,上覆以盖,下附台座,刻佛名、佛像或经咒于上。其制式由印度的幢形变化而来。
  • 基本解释

    经幢[ jīng chuáng ]

    ⒈  刻有佛名或佛经的石柱。为圆形、六角形或八角形。多置于塔内或佛像前,用以制伏群魔或宣导众生。

    引证解释

    ⒈  我国佛教石刻的一种。创始于 唐。凿石为柱,上覆以盖,下附台座,刻佛名、佛像或经咒于上。其制式由 印度 的幢形变化而来。

    唐 李玫 《异闻实录》卷一:“开元 中, 明皇杨妃 建此寺,立经幢。”
    《隶续·汉王稚子二阙画象》 宋 洪适 释:“西州 所存 汉 人墓闕,其石方数尺,间有闕者,上琢楼屋为盖,如今寺观中经幢。”
    孙犁 《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二)》:“他最有兴趣的,是经幢石刻。因此整部日记,几乎有一半篇幅,记的是购买经幢,考订经幢。”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经幢

  • 经幢:读音 jīng chuáng ㄐㄧㄥ ㄔㄨㄤˊ。幢,原是中国古代仪仗中的旌幡,是在竿上加丝织物做成,又称幢幡。 由于印度佛的传入,特别是唐代中期佛教密宗的传入,将佛经或佛像起先书写在丝织的幢幡上,为保持经久不毁,后来改书写为石刻在石柱上,因刻的主要是《陀罗尼经》,因此称为经幢,是源于古代的旌幡。经幢一般由幢顶、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组成,主体是幢身,刻有佛教密宗的咒文或经文、佛像等,多呈六角或八角形。在我国五代二宋时最多,一般安置在通衢大道、寺院等地,也有安放在墓道、墓中、墓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