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马识途

词典解释

老马认识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1.【解释】:老马认识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2.【出自】:《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3.【示例】:~添病骨,穷猿投树择深枝。 ◎清·黄仲则《立秋后二日》

4.【语法】:主谓式;作主语、谓语;含褒义

他虽然年高,但~,还是可以做个顾问的。

出处《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xi)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释义“途”路。老马认识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故事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老马识途途穷日暮暮云亲舍舍命之交交口同声声东击西西台痛哭哭丧着脸脸无人色色丝虀臼臼头深目目下十行行不从径径一周三三三两两两世为人人一己百百万雄兵兵不厌权权倾中外外刚内柔柔声下气气义相投投井下石石人石马马上功成成一家言言三语四四不拗六六亲不和和光同尘尘垢秕糠糠秕在前前仆后继继古开今今夕何夕夕寐宵兴兴云致雨雨丝风片片云遮顶顶名冒姓姓甚名谁谁是谁非非亲非故故人之情情不可却却之不恭恭而有礼礼为情貌貌似强大大中至正正中下怀怀丸操弹弹丝品竹竹报平安安不忘危危于累卵卵与石斗斗丽争妍妍姿艳质质伛影曲曲不离口口不二价价值连城城下之盟盟山誓海海不扬波波光鳞鳞鳞次栉比比众不同同休共戚戚戚具尔尔虞我诈诈哑佯聋聋者之歌歌功颂德德厚流光光前启后后不僭先先人后己

词典名字:

老马识途

词典发音:

lǎo mǎ shí tú

国语辞典

老马识途 lǎomǎ-shítú

[an experienced man knows the ropes;knowledge of a veteran; an old hand is a good guid as an old horse knows the way; the devil knows many things because he is old] 比喻富于经验堪为先导

老马识途添病骨,穷猿投树择深枝。——· 黄景仁《两当轩集》

基本解释

老马识途[ lǎo mǎ shì tú ]

⒈  春秋时齐相管仲,随桓公出征,在回程时迷路,于是让老马走在前头,其余人马跟随在后,终于找到原路。典出《韩非子·说林上》。后称经历丰富练达的人。也作「识途老马」。

谙熟门路

暗中摸索


引证解释

⒈  后因以“老马识途”比喻对某事富有经验,能为先导。

《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 从於 桓公 而伐 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 管仲 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钱谦益 《高念祖<怀寓堂诗>序》:“念祖 以余老马识途,出其行卷,以求一言。”
清 黄景仁 《立秋后二日》诗:“老马识途添病骨,穷猿投树择深枝。”

成语解释

老马识途

【解释】老马认识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出处】《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示例】~添病骨,穷猿投树择深枝。 ◎清·黄仲则《立秋后二日》

【近义词】识途老马、驾轻就熟、轻车熟路

【反义词】不知所以

【语法】主谓式;作主语、谓语;含褒义

网络解释

老马识途 (成语)

  • 老马识途,途:路,道路。意为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
  • 成语出自《韩非子·说林上》: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迷路了,放出老马,部队跟随老马找到了出路。比喻阅历多的人富有经验,熟悉情况,能起到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