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所

词典解释

“能知”和“所知”的合称。即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的关系。佛教学者最先应用,认为“所知”依附于“能知”,即把认识对象消融在认识主体中,否定客观世界的存在。明清之际王夫之指出“所谓能者即己也,所谓所者即物也”,“所不在内,故心如太虚,有感而皆应”,驳斥了“消所以入能,而谓能为所”之说(见《尚书引义》卷五),并提出“因所以发能”,“能必副其所”的观点。

词典名字:

能所

词典发音:

néng suǒ

国语辞典
佛教语。"能"与"所"相对﹐犹言主客观。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⒈  佛教语。“能”与“所”相对,犹言主客观。

《大般若经》卷五六八:“作是思惟,所观境界皆悉空无,能观之心亦復非有,无能所观二种差别,诸法一相,所谓无相。”
《坛经·机缘品》:“汝但心如虚空,不著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
王夫之 《尚书引义·召诰无逸》:“夫能所之异其名,释氏著之,实非释氏昉之也。其所谓能者即用也,所谓所者即体也, 汉 儒之已言者也。所谓能者即思也,所谓所者即位也,《大易》之已言者也。所谓能者即己也,所谓所者即物也,《中庸》之已言者也。所谓能者人之弘道者也,所谓所者道之非能弘人者也, 孔子 之已言者也。”
薶照 《人民程度之解释》:“盖一切事物,有能即有所,能所固对待而不可离。”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能所

  • 能所,佛学术语。二法对待之时,自动之法,谓为能。不动之法,谓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