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

词典解释: bō rě 1.佛教语。梵语的译音。或译为"波若",意译"智慧"。佛教用以指如实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为表示有别于一般所指的智慧,故用音译。大乘佛教称之为"诸佛之母"。国语辞典注音 ㄅㄛ ㄖㄜˇ  拼音 bō rě能證悟空理的智慧。梵語prajñā的音譯。▶ 《大智度論.卷一八》:「答曰:『摩訶,秦言大;,言慧;波羅蜜,言到彼岸。』」▶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論說》:「動極神源,有之絕境乎?」 扫描版:「」在《汉语大词典》第12520页 第9卷 3扫描版:「」在《现代汉语词典》第98页

词典名字:

般若

词典发音:

bō rě

国语辞典

般若 bōrě

[prajna;wisdom] 智慧。佛教用语。通过直觉的洞察所获得的先验的智慧或最高的知识

基本解释

般若[ bō rě ]

⒈  能证悟空理的智慧。梵语prajñā的音译。

《大智度论·卷一八》:「答曰:『摩诃,秦言大;般若,言慧;波罗蜜,言到彼岸。』」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论说》:「动极神源,有般若之绝境乎?」

英语Sanskrit prajña: wisdom, great wisdom, wondrous knowledge

德语Prajñā, Weisheit (Buddhismus)​ (Rel)​

法语Prajna (en sanskrit : sagesse)​

引证解释

⒈  佛教语。梵语的译音。或译为“波若”,意译“智慧”。佛教用以指如实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为表示有别于一般所指的智慧,故用音译。大乘佛教称之为“诸佛之母”。一本作“智慧”。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 被废 东阳,始看佛经,初视《维摩詰》,疑般若波罗密太多,后见《小品》,恨此语少。”
刘孝标 注:“波罗密,此言到彼岸也。经云到者有六焉……六曰般若,般若者,智慧也。”
唐 王勃 《益州德阳县善寂寺碑》:“涅槃甘露,承眷而宵流;般若灵音,杂祥以昼引。”
宋 苏轼 《小篆<般若心经>赞》:“稽首《般若多心经》,请观何处非般若。”
清 龚自珍 《发大心文》:“欲修禪那,发心为先;欲修般若,发心为先。”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般若 (宗教术语)

  • 般若(bōrě),梵语Prajna的音译。又译作“波若”、“钹若”、“钹罗若”、“班若”、“般罗若”、“般赖若”等,意为“终极智慧”、“辨识智慧”。专指:如实认知一切事物和万物本源的智慧。
  • 在印度瑜伽经典《瑜伽(合一)经》中有明确定义:辨识智慧是消除见者和所见结合并引向解脱之道的方法,通过合一各分支的实践,不纯逐渐减少,知识之光将照亮辨识能力。合一的八个分支:外律、内律、调身、调息、制感、凝神、入神、合神。这个辨识智慧通过七重分支,到达最后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