芗剧

词典解释: xiāng jù 戏曲剧种。流行于福建南部和台湾。1928年,台湾歌仔戏开始在闽南盛行,并在唱腔、表演等方面加以改进,称“改良戏”。1954年改今称。唱腔有七字调、杂碎调、哭调、杂念调等。剧目有《三家福》、《碧水赞》等。国语辞典注音 ㄒㄧㄤ ㄐㄩˋ  拼音 xiāng jù流行於福建漳州地方一帶的歌仔戲。因漳州又名薌江,故稱為「薌劇」。

词典名字:

芗剧

词典发音:

xiāng jù

国语辞典
  • 也称台湾歌仔戏。流行于台湾南的芗江(今属龙海县)、同安厦门等地。此剧种始于末在台湾南居民间,南人之侨居于东南亚各国者亦多演出。
  • 基本解释

    芗剧[ xiāng jù ]

    ⒈  流行于福建漳州地方一带的歌仔戏。因漳州又名芗江,故称为「芗剧」。

    引证解释

    ⒈  也称台湾歌仔戏。流行于 台湾 及 闽 南的 芗江 (今属 龙海县 )、 同安、厦门 等地。此剧种始于 清 末在 台湾 的 闽 南居民间, 闽 南人之侨居于 东南亚 各国者亦多演出。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芗剧

  • 芗剧原名歌仔戏,是流行于福建漳州芗江一带的汉族戏曲剧种。芗江是福建九龙江流经漳州时的简称。其足迹遍及于龙溪、晋江、厦门、台湾省及东南亚华侨居住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