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管

词典解释: lú guǎn 1.芦苇的茎。 2.即芦笳。国语辞典注音 ㄌㄨˊ ㄍㄨㄢˇ  拼音 lú guǎn1. 蘆的莖部。2. 樂器名。以蘆葦的莖部製成的樂器,是胡人吹奏樂器的一種。▶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詩:「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词典名字:

芦管

词典发音:

lú guǎn

国语辞典
1.芦苇的茎。 2.即芦笳。
基本解释

芦管[ lú guǎn ]

⒈  芦的茎部。

⒉  乐器名。以芦苇的茎部制成的乐器,是胡人吹奏乐器的一种。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诗:「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引证解释

⒈  芦苇的茎。

《水浒传》第五六回:“时迁 溜下来,去身边取个芦管儿,就窗櫺眼里只一吹,把那碗灯早吹灭了。”

⒉  即芦笳。参见“芦笳”。

李益 《夜上受降城闻笛》诗:“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望乡。”
唐 元稹 《遣行》诗之九:“猿声芦管调,羌笛竹鸡声。”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芦管

  • 芦管,纳西族吹奏乐器,纳西语称波怕或晡布。相传公元十三世纪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大理,至丽江时所带蒙古族乐队中有芦管,并流传至今,流行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