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

词典解释

北欧国家。西南濒波罗的海,西同瑞典相邻,北界挪威,东同俄罗斯接壤。面积33.81万平方公里。人口510万(1995年),芬兰人占93%,瑞典人占6%,还有少数拉普人等。芬兰语和瑞典语同为官方语言,居民98.6%信基督教的路德宗。首都赫尔辛基。北部与东部有高地,余多丘陵和平原。冰川对地表的挖掘和堆积,形成大小湖泊约6万个,占总面积的9%。在北极圈内的领土约占三分之一。属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仅南部较温和。年降水量400~600毫米。森林占总面积70%。水力资源丰富。有铜、锌、铁、镍、金、铬、钴、钛、钒等矿藏。12世纪后半期被瑞典占领。1809年俄瑞战争后并入俄国。1917年12月芬兰共和国独立。木材加工和金属工业为两大经济支柱。纸产量居世界前列。还有冶金、机械、造船、炼油、纺织、化学和食品等。乳用畜牧业发达。耕地仅占总面积9%,大部种植饲料作物,余种黑麦、燕麦、小麦、大麦、马铃薯、甜菜等。出口以木材、胶合板、纸张和纸浆为大宗,余为金属制品和畜产品(肉、乳品)等。进口以机器、煤、石油、运输设备、棉花和烟草为主。内地湖运重要,以运河联系许多湖泊,总航程达6 600余公里。旅游业发达。

词典名字:

芬兰

词典发音:

fēn lán

国语辞典
北欧国家。西南临波罗的海。面积3370万平方千米。人口5098万(1994年)。首都赫尔辛基。大部分为丘陵和平原,冰蚀湖泊众多,有“千湖国”之称。大部分地区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冬季寒冷,夏季凉爽。四分之一土地在北极圈内,森林资源丰富。经济较发达。纸张和纸浆出口居世界前列。冶金工业也很重要。以产破冰船闻名。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芬兰 (芬兰共和国)

  • 芬兰共和国(芬兰语:Suomen tasavalta,瑞典语:Republiken Finland),简称芬兰(芬兰语:Suomi, 瑞典语:Finland),位于欧洲北部,北欧五国之一,与瑞典、挪威、俄罗斯接壤,南临芬兰湾,西濒波的尼亚湾。国土总面积33.8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100公里,内陆水域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0%,有岛屿约17.9万个,湖泊约18.8万个,有“千湖之国”之称。芬兰冬季严寒漫长,夏季温和短暂,全国1/3的土地在北极圈内。
  • 芬兰是圣诞老人的故乡,最早的居民为拉普人,故芬兰又称拉普兰,芬兰人迁入后,建立了芬兰大公国。十二世纪后半期被瑞典统治。1809年俄瑞战争后并入俄罗斯帝国,成为大公国。1917年12月芬兰共和国宣布独立,成为一个永久中立国。
  • 芬兰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一个高度工业化、自由化的市场经济体,芬兰是欧盟成员国之一,但人均产出远高于欧盟平均水平,与其邻国瑞典相当。国民享有极高标准的生活品质,芬兰政府公务员清廉高效,并且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监督世界各国腐败行为的非政府组织“透明国际”公布2012年全球清廉指数报告,在176个国家和地区中,芬兰名列第一,为最清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