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包

词典解释: měng gǔ bāo (蒙měng) : 也称“毡包”。蒙古族的传统民居。流行于内蒙古、青海、甘肃、新疆等地牧区。用厚羊毛毡制成的圆形凸顶房屋。分移动式和固定式两种。通常高约2?5米,直径4米。顶有圆形天窗。国语辞典注音 ㄇㄥˊ ㄍㄨˇ ㄅㄠ  拼音 méng gǔ bāo蒙古人逐水草而居時,所住的拆建兩便的半圓形帳幕。高、深各約丈餘,周圍用檉柳做架柱,外用牛皮或厚氈包覆,門低而闊,垂以厚簾,頂圓呈穹廬狀,攜帶極為方便。亦稱為「氈包」。 扫描版:「」在《汉语大词典》第13041页 第9卷 524扫描版:「」在《现代汉语词典》第890页

词典名字:

蒙古包

词典发音:

měng gǔ bāo

国语辞典

蒙古包 měnggǔbāo

[ger;Mongolian tent] 蒙古族人居住的圆顶的毡子帐篷

基本解释

蒙古包[ méng gǔ bāo ]

⒈  蒙古人水草而居时,所住的拆建两便的半圆形帐幕。高、深各约丈余,周围用柽柳做架柱,外用牛皮或厚毡包覆,门低而阔,垂以厚帘,顶圆呈穹庐状,携带极为方便。

英语yurt

德语Jurte (S)​

法语yourte

引证解释

⒈  中国 蒙古 族、 哈萨克 族、 塔吉克 族的牧民游牧时居住的伞顶圆柱形帐篷,用毡子做成,又称“氊包”。我国古代文献称穹庐毡帐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蒙古包 (民居)

  • 蒙古包(Mongolianyurts)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据《黑鞑事略》记载:“穹庐有二样:燕京之制,用柳木为骨,正如南方罘思,可以卷舒,面前开门,上如伞骨,顶开一窍,谓之天窗,皆以毡为衣,马上可载。草地之制,以柳木组定成硬圈,径用毡挞定,不可卷舒,车上载行。”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庐或毡帐逐渐被蒙古包代替。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普通蒙古包,顶高10-15尺,围墙高约50尺左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包内四大结构为:哈那(即蒙古包围墙支架)、天窗(蒙语“套脑”)、椽子和门。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区分大小,通常分为4个、6个、8个、10个和12个哈那。12个哈那的蒙古包,在草原是罕见的,面积可达600多平方米,远看如同一座城堡。过去几十个如此大的蒙古包聚在一起,十分壮观。
  •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