蓑衣

词典解释: suō yī 1.。用竹叶或草﹑棕编成的雨披。国语辞典注音 ㄙㄨㄛ ㄧ  拼音 suō yī蓑草編成的雨衣。▶ 唐.張志和〈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詞:「青箬笠,綠。」亦作「簑衣」。

词典名字:

蓑衣

词典发音:

suō yī

国语辞典

蓑衣 suōyī

[straw rain cape coat] 用棕榈皮编成的雨衣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渔歌子》

基本解释

蓑衣[ suō yī ]

⒈  蓑草编成的雨衣。也作「蓑衣」。

《红楼梦·第四五回》:「只见宝玉头上戴著大箬笠,身上披著蓑衣。」

英语woven rush raincoat

法语imperméable de paille

引证解释

⒈  用草或棕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葛洪 《抱朴子·钧世》:“至於罽锦丽而且坚,未可谓之减於蓑衣。”
刘禹锡 《插田歌》:“农妇白紵裙,农夫緑蓑衣。”
《红楼梦》第四五回:“一语未尽,只见 寳玉 头上戴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
峻青 《老水牛爷爷》:“实在是瞌睡不过了的时候,他就把蓑衣在堤坡上一辅,闭一闭眼睛。”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蓑衣

  • 蓑衣,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suō yī,是劳动者用一种不容易腐烂的草(民间叫蓑草)编织成的一种用以遮雨的雨具,厚厚的像衣服一样能穿在身上。后来人们发现棕后也有用棕制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