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镇割据

词典解释

唐初藩镇仅统所属各州的甲兵,旋并兼按察、安抚、度支各使,统辖各州刺史,始掌握境内全部军政大权。安史之乱后,中央力量大为削弱,唐王朝被迫以魏博、成德、幽州三镇分授安史旧将为节度使。他们在辖区内扩充军队,委派官吏,征收赋税,形成河朔三镇的割据形势。节度使职位,往往父子相继,或为部将承袭,或为士卒自择,称为“留后”。其后,淄青、淮西也效其所为。至公元9世纪初叶,藩镇发展到四十几个,形成所谓“自国门以外,皆分裂于方镇”《新唐书·兵志》的局面。藩镇间或互相攻战,或联合反唐。唐王朝虽屡图削弱藩镇势力,但收效甚微。元和年间一度平定淮西等镇。河朔各镇也暂时服从中央,但不久又复故态。藩镇割据局面延续两个世纪,人民遭受兵祸,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至北宋初,解除藩镇兵权,藩镇割据局面始告结束。

词典名字:

藩镇割据

词典发音:

fān zhèn gē jù

国语辞典
唐代安史之乱后出现的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强大、互相争战的局面。当时节度使独揽一方军政财权,其职位由子弟或部将承袭,不受中央政令管辖。至9世纪初,全国藩镇达四十余个,他们互相攻伐,或联合对抗中央。唐代中央政府屡图削弱藩镇,收效甚微。此局面延续近两个世纪,至北宋初结束。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藩镇割据

  • 藩镇割据通常指的是某些藩镇的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唐代藩镇割据主要表现在河朔,而河朔割据又集中在三镇。
  • 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后,留下了大量藩镇。
  • 唐朝后半段的大部分时期里,绝大部分藩镇不割据,只有河朔等极个别藩镇割据,但即使割据藩镇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而且割据藩镇也曾解除割据。唐末黄巢之乱,才出现大量藩镇割据。唐末出现普遍的藩镇割据,导致唐朝灭亡。
  • 唐代藩镇节度使是以唐朝封疆大吏的资格自擅一方的,其财政基础依赖于国家的赋税收入,其武力凭借是法律上属于国家的军队——即所谓“官健”。藩镇里的那些割据藩镇既企图游离于中央集权之外,又不能彻底否定中央统治。唐代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是投身军戎充当职业雇佣军的破产农民和无业游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