蝮蛇

词典解释

别称“草上飞”、“土公蛇”。爬行纲,蝰科。一种毒蛇。全长一般60~70厘米,头呈三角形,颈细。具颊窝。背灰褐色,两侧各有一行黑褐色圆斑;腹灰褐,具黑白斑点。生活于平原及较低山区,以鼠、鸟、蛙、蜥蜴等为食。卵胎生。中国除西藏、云南、广东、海南、广西外,各地均有分布;也产于朝鲜半岛、日本和俄罗斯东部。大连近海的小龙山岛,盛产此蛇,故名蛇岛。1979年把蛇岛的蝮蛇定名为蛇岛蝮(A. shedaoensis)。

词典名字:

蝮蛇

词典发音:

fù shé

国语辞典
1.亦作"蝮虵"。 2.蝮蛇科。头呈三角形﹐体色灰褐而有斑纹﹐口有毒牙。生活在平原及山野﹐以鼠﹑鸟﹑蛙等为食﹐也能伤人畜。毒腺的毒液可治麻风病。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⒈  蝮蛇科。头呈三角形,体色灰褐而有斑纹,口有毒牙。生活在平原及山野,以鼠、鸟、蛙等为食,也能伤人畜。毒腺的毒液可治麻风病。

《楚辞·招魂》:“蝮蛇蓁蓁封狐千里些。”
新唐书·南蛮传下·南平獠》:“山有毒草、沙虱、蝮虵,人楼居,梯而上,名为干栏。”
林百举 《悲愤》诗之四:“天下民穷鸿雁唳,西来宝气蝮蛇涎。”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