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

词典解释: xī ān shì biàn 亦称“双十二事变”。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蒋介石坚持不抵抗政策,继续进行内战。被蒋调到陕甘一带进攻红军的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和以杨虎城为首的十七路军认识到“剿共”没有出路,与红军实现了停战,并要求蒋联共抗日。同年12月4日,蒋到西安督战。张、杨在向蒋屡次进谏无效后决定“兵谏”,于12日发动了,在临潼华清池扣留蒋介石,并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国民政府、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等八项主张。16日,中国共产党应张、杨电请,派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到西安调停,争取蒋介石抗日。经过周恩来等多方面的耐心工作,迫使蒋于24日接受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等条件。25日,蒋在张学良陪同下被释放回南京。的和平解决,对推动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和全国抗日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国语辞典注音 ㄒㄧ ㄢ ㄕˋ ㄅㄧㄢˋ  拼音 xī ān shì biàn民國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在西安遭張學良、楊虎城率部劫持事件,至二十五日解決,史稱為「西安事變」。

词典名字:

西安事变

词典发音:

xī ān shì biàn

国语辞典

西安事变 Xī’ān Shìbiàn

[Xi'an Incident] 亦称“双十二事变”。1936 年 12 月 12 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为逼蒋联共抗日而拘捕蒋介石,实行的一次“兵谏”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的兵谏)

  •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
  •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