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辨

词典解释: lùn biàn1.谓考定才能品德。 2.议论辩驳。辨﹐通"辩"。 3.文体的一种。今称论说文。辨﹐通"辩"。国语辞典注音 ㄌㄨㄣˋ ㄅㄧㄢˋ  拼音 lùn biàn1. 評量、辨析。▶ 《禮記.王制》:「凡官民材,必先論之、論辨,然後使之。」▶ 《三國志.卷二.魏書.文帝記》:「有司以公卿朝朔望日,因奏疑事,聽斷大政,論辨得失。」2. 文體名。其體蓋源自古代諸子,旨在論證說理。如清朝姚鼐的《古文辭類纂》有論辨類。今多稱為論說文。

词典名字:

论辨

词典发音:

lùn biàn

国语辞典
1.谓考定才能品德。 2.议论辩驳。辨﹐通"辩"。 3.文体的一种。今称论说文。辨﹐通"辩"。
基本解释

论辨[ lùn biàn ]

⒈  评量、辨析。

《礼记·王制》:「凡官民材,必先论之、论辨,然后使之。」
《三国志·卷二·魏书·文帝记》:「有司以公卿朝朔望日,因奏疑事,听断大政,论辨得失。」

⒉  文体名。其体盖源自古代诸子,旨在论证说理。如清朝姚鼐的《古文辞类纂》有论辨类。今多称为论说文。

引证解释

⒈  谓考定才能品德。

《礼记·王制》:“凡官民材,必先论之,论辨,然后使之。”
郑玄 注:“论,谓考其德行道艺;辨,谓考问得其定也。”

⒉  议论辩驳。辨,通“辩”。

《后汉书·荀悦传》:“辞约事详,论辨多美。”
《元史·巎巎传》:“其遇事英发,掀髯论辨,法家拂士不能过之。”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附录《追论及补遗》九:“在现在新的史料尚未充足之前,他的论辨自然并未能成为定论。”

⒊  文体的一种。今称论说文。辨,通“辩”。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体别》:“论辨理绎,能在释结,失在流宕。”
清 姚鼐 《古文辞类纂·序目》:“论辨类者,盖原於古之诸子,各以所学著书詔后世。”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论辨

  • 论辨,lùn biàn ㄌㄨㄣˋ ㄅㄧㄢˋ,释义:谓考定才能品德,议论辩驳,文体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