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弄

词典解释: tī nòng 1.古代百戏之一。 2.称在百戏中扮演脚色或表演节目。 3.脚踢手弄;摆弄。 4.踢,用脚击物。 5.践踏,摧残。国语辞典注音 ㄊㄧ ㄋㄨㄥˋ  拼音 tī nòng一種雜耍技藝。以腳踢或用手撥弄,使物體轉動,不墜於地的雜技。如踢瓶、弄碗、踢缸等。▶ 元.李好古《張生煮海.第一折》:「秀才,與你這一間幽靜的房兒,隨你自去打筋斗,學。」▶ 元.汪元亨〈折桂令.韜光晦跡〉曲:「會徒勞手足,使機關枉費心術。」 扫描版:「」在《汉语大词典》第14464页 第10卷 497

词典名字:

踢弄

词典发音:

tī nòng

国语辞典
1.古代百戏之一。 2.称在百戏中扮演脚色或表演节目。 3.脚踢手弄;摆弄。 4.踢,用脚击物。 5.践踏,摧残。
基本解释

踢弄[ tī nòng ]

⒈  一种杂耍技艺。以脚踢或用手拨弄,使物体转动,不坠于地的杂技。如踢瓶、弄碗、踢缸等。

元·李好古《张生煮海·第一折》:「秀才,与你这一间幽静的房儿,随你自去打筋斗,学踢弄。」
元·汪元亨〈折桂令·韬光晦迹〉曲:「会踢弄徒劳手足,使机关枉费心术。」

引证解释

⒈  古代百戏之一。

宋 灌圃耐得翁 《都城纪胜·瓦舍众伎》:“踢弄,每大礼后宣赦时,抢金鸡者用此等人,上竿、打筋斗、踏蹺。”

⒉  称在百戏中扮演脚色或表演节目。

宋 吴自牧 《梦粱录·百戏伎艺》:“百戏踢弄家,每於明堂郊祀年分丽正门 宣赦时,用此等人,立金鸡竿,承应上竿抢金鸡。”
宋 洪迈 《夷坚补志·神霄宫醮》:“女童皆踏索踢弄小倡,先繫索於屋兽头上,践之以行,故望见者以为履空。”

⒊  脚踢手弄;摆弄。

元 汪元亨 《折桂令·归隐》曲:“会踢弄徒劳手足,使机关枉费心术。”
明 徐渭 《渔阳三弄》:“数落得他一箇有地皮没躲闪,此乃岂不是踢弄乾坤,提大傀儡的一场奇观。”
明 冯惟敏 《僧尼共犯》第一折:“当袈裟告之消乏,到头来踢弄的风声大。”

⒋  踢,用脚击物。

元 邓玉宾 《村里迓古·仕女圆社气毬双关》套曲:“包藏着一团儿和气,踢弄出百般可妙。”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毽儿》:“毽儿者,垫以皮钱,衬以铜钱,束以雕翎,缚以皮带,儿童踢弄之。”

⒌  践踏,摧残。

《红楼梦》第一〇七回:“他不念旧恩,反来踢弄咱们家里,见了他駡他几句,他竟不敢答言。”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踢弄

  • 踢弄,包括踢碗和拶球两类。踢碗就是今日说的蹬技。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以来的百戏虽然种类很多,但所重视的多为手技,只有在爬竿和拿顶中才以脚辅助手的动作,它并未独立成为一种专门的足技表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