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蹇

词典解释: jiǎn jiǎn1.忠直貌。蹇,通"謇"。 2.平直貌。蹇,通"謇"。 3.迟缓貌。国语辞典注音 ㄐㄧㄢˇ ㄐㄧㄢˇ  拼音 jiǎn jiǎn1. 艱難的樣子。▶ 《易經.蹇卦》:「王臣,匪躬之故。」2. 剛正不阿的樣子。▶ 《漢書.卷八九.循吏傳.龔遂傳》:「遂為人忠厚,剛毅有大節,內諫爭於王,外責傅相,引經義,陳禍福,至於涕泣,亡已。」 扫描版:「」在《汉语大词典》第14503页 第10卷 536

词典名字:

蹇蹇

词典发音:

jiǎn jiǎn

国语辞典
1.忠直貌。蹇,通"謇"。 2.平直貌。蹇,通"謇"。 3.迟缓貌。
基本解释

蹇蹇[ jiǎn jiǎn ]

⒈  艰难的样子。

《易经·蹇卦》:「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⒉  刚正不阿的样子。

《汉书·卷八九·循吏传·龚遂传》:「遂为人忠厚,刚毅有大节,内谏争于王,外责傅相,引经义,陈祸福,至于涕泣,蹇蹇亡已。」

引证解释

⒈  忠直貌。蹇,通“謇”。

《易·蹇》:“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高亨 注:“謇謇,直諫不已也。”
《汉书·循吏传·龚遂》:“遂 为人忠厚,刚毅有大节,内諫争於王,外责傅相,引经义,陈祸福,至於涕泣,蹇蹇亡已。”
颜师古 注:“蹇蹇,不阿顺之意也。”
宋 王安石 《上田正言书》之一:“起民之病,治国之疵,蹇蹇一心,如对策时。”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三:“良臣蹇蹇,良友偲偲,全是一腔浩气。”

⒉  平直貌。蹇,通“謇”。

汉 扬雄 《太玄·勤》:“往蹇蹇,祸邇福远。”
范望 注:“蹇蹇,平直也。”

⒊  迟缓貌。

《三国志·魏志·苏则传》“侍中 傅巽 掐 则 曰”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则 笑曰‘我诚不能效汝蹇蹇驱鹿车驰也。’”
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一·子夜歌十四》:“驻筯不能食,蹇蹇步闈里。”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蹇蹇

  • “謇”本来是个单音词,後来重叠使用凝固成为一个叠音词。比较之下,朱熹的解释更合理“直词进谏己所难言”,当释为“直言”。王逸是从语用角度解释,往往一个人在忠贞之心驱使下才会“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