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遁
            
            词典解释:
                
逃跑;隐藏躲避起来
亦作“逃遯”。逃走;逃避。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竹林》:“夫去位而避兄弟者,君子之所甚贵;获虏逃遁者,君子之所甚贱。” 唐 韩愈 《请上尊号表》:“西戎之首,北虏之渠,怛威愧德,失据狼狈,收其种落,逃遁远去。” 郭沫若 《蜩螗集·<题关山月画>跋》:“揆厥原由,盖因 明 清 之际,诸大家因宗社沦亡,河山之痛,沉亘于胸,故採取逃遯现实一涂以为烟幕耳。” 茅盾 《子夜》十八:“四小姐所欲不遂,当然逃遁到《太上感应篇》。”
            
            
                
                
                
                    国语辞典
                    
                        ◎ 逃遁 táodùn
[flee;escape;evade] 逃跑;隐藏躲避起来
逃遁的散兵
                     
                 
                
                    基本解释
                    
                        逃遁[ táo dùn ]
⒈  逃离。
引《五代史平话·梁史·卷上》:「刘仁恭为失却单可及,仰天大哭,自放火将军营烧了,一夜逃遁。」
《五代史平话·唐史·卷上》:「三月,黄巢军败食尽,待为逃遁计。」
英语to escape, to disappear
德语fliehen, entfliehen, davonlaufen (V)
                     
                 
                
                    引证解释
                    
                        ⒈  亦作“逃遯”。逃走;逃避。
引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竹林》:“夫去位而避兄弟者,君子之所甚贵;获虏逃遁者,君子之所甚贱。”
唐 韩愈 《请上尊号表》:“西戎之首,北虏之渠,怛威愧德,失据狼狈,收其种落,逃遁远去。”
郭沫若 《蜩螗集·<题关山月画>跋》:“揆厥原由,盖因 明 清 之际,诸大家因宗社沦亡,河山之痛,沉亘于胸,故採取逃遯现实一涂以为烟幕耳。”
茅盾 《子夜》十八:“四小姐所欲不遂,当然逃遁到《太上感应篇》。”
                     
                 
                
                
                    网络解释
                    
                        
逃遁 
逃遁,亦作“ 逃遯 ”。指逃跑;隐藏躲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