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竹

词典解释

亦作“筇竹”。竹名。《史记·大宛列传》《汉书·张骞传》皆载:“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史记正义》以为邛即邛山,在西汉邛都县(今四川西昌东南)境;《汉书补注》以为邛乃西汉严道县之邛来山(在今四川荥经西南)。据此则在西汉以前,中国西南地区和身毒(今印度半岛)、大夏(今阿姆河上游南北两岸地)已有交通往来。邛竹之茎梗呈四角形,即古人所称“方竹”。长者可做拐杖,短者可做烟斗;其笋可充菜蔬,较普通竹笋名贵。

词典名字:

邛竹

词典发音:

qióng zhú

国语辞典
1.竹名。邛山所出,中实而节高,可作手杖。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⒈  竹名。 邛山 所出,中实而节高,可作手杖。邛,一本作“”。

《艺文类聚》卷八九引 晋 戴凯之 《竹谱》:“邛竹,高节实中,状如人剡,俗谓之扶老竹。”
文选·左思<蜀都赋>》:“邛竹缘岭,菌桂临崖。”
刘逵 注:“邛竹,出 兴古盘江 以南,竹中实而高节,可以作杖。”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邛竹

  • 邛竹,也作筇竹,既邛崃地区所产罗汉竹。又名石竹,原产于四川邛崃,此竹独特,非常稀有。 邛竹杖由邛竹加工而成。《史记·大宛传》载,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