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鲁

词典解释: zōu lǔ 1.邹国﹑鲁国的并称。《庄子.天地》:"其在《诗》《书》《礼》《乐》者﹐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邹,孟子故乡;鲁,孔子故乡。后因以""指文化昌盛之地,礼义之邦。 2.借指孔孟。国语辞典注音 ㄗㄡ ㄌㄨˇ  拼音 zōu lǔ1. 孔子為魯人,孟子為鄒人,故稱文教鼎盛的地方為「鄒魯」。▶ 《莊子.天下》:「其在於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搢紳先生,多能明之。」▶ 唐.孟浩然〈書懷貽京邑同好〉詩:「維先自鄒魯,家世重儒風。」2. 人名。(西元1885~1954)原名澄生,字海濱,廣東大埔人。清末留學日本,加入同盟會,參與革命。歷任中山大學校長、國民政府委員、總統府資政、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等職。著有廿九國遊記、中國國民黨史稿、三月二十九日革命史、鄒魯文存等。

词典名字:

邹鲁

词典发音:

zōu lǔ

国语辞典
1.邹国﹑鲁国的并称。《庄子.天地》:"其在《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邹,孟子故乡;鲁,孔子故乡。后因以"邹鲁"指文化昌盛之地,礼义之邦。 2.借指孔孟。
基本解释

邹鲁[ zōu lǔ ]

⒈  孔子为鲁人,孟子为邹人,故称文教鼎盛的地方为「邹鲁」。

《庄子·天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
唐·孟浩然〈书怀贻京邑同好〉诗:「维先自邹鲁,家世重儒风。」

⒉  人名。(西元1885~1954)​原名澄生,字海滨,广东大埔人。清末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参与革命。历任中山大学校长、国民政府委员、总统府资政、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等职。著有廿九国游记、中国国民党史稿、三月二十九日革命史、邹鲁文存等。

引证解释

⒈  邹国、鲁国 的并称。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里为冠盖,门成 邹 鲁。”
杨炯 《益州新都县学碑》:“国成 陶 唐,家成 邹 鲁。”

⒉  邹,孟子 故乡; 鲁,孔子 故乡。后因以“邹鲁”指文化昌盛之地,礼义之邦。

钱谦益 《河南河南府永宁县知县孙志元授文林郎制》:“具官某服 邹 鲁 之遗教,作 江 汉 之名儒。”

⒊  借指 孔 孟。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邹鲁 (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

  • 邹鲁(1885—1954),原名邹澄生,广东省大埔县人,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
  • 1908年,邹鲁与朱执信策划广州新军起义。1911年,武昌起义后,邹鲁与朱执信、陈炯明、胡汉民于广州起义。1914年,孙中山反袁,组织中华革命党,创办《民国杂志》,邹鲁任民国杂志之编辑进行反袁世凯斗争,并撰写《袁世凯之对内政策》等文章。1922年,陈炯明背叛孙中山,邹鲁等人任总统特派员,准备计划讨陈。1923年,孙中山电胡汉民、邹鲁等五人暂行总统府职权,邹鲁出任财政厅长,其间被誉为理财总舵手。
  • 1924年,邹鲁任国立广东大学(现中山大学)首任校长。同年,邹鲁当选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央执委委员、青年部长、常委。1925年11月,参与发起西山会议,后在国民党二大会议上被开除。
  • 1927年,蒋介石进行清党,邹鲁退出政坛、出游欧美,撰写《中国国民党党史》。1929年,中国军阀割据,邹鲁自日本归国。
  • 1930年,邹鲁回到广州,张学良支持蒋介石,出兵入京调解军阀间的矛论。日本特务土肥原贤二借机拉拢邹鲁,反遭到邹鲁驳斥。1946年,任监察委员。
  • 1949年,参加广州召开之非常会议,离开大陆,经香港到达台湾。任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著《中国国民党党史》、《回顾录》、《教育与和平》、《邹鲁文集》、《邹鲁文存》。1954年在台湾病逝。
  • 邹鲁 (文化字词汉语词语)

  • 1.邹国、鲁国的并称。 2.邹,孟子故乡;鲁,孔子故乡。后因以“邹鲁”指文化昌盛之地,礼义之邦。 3.借指孔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