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渠

词典解释

古代关中平原的人工灌溉渠道。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采纳韩国水利家郑国建议开凿。自中山西瓠口(谷口,今陕西泾阳西北)引泾水东流,至今三原北会合浊水,利用浊水及石川河水道,再引流东经今富平、蒲城之南,注入洛水。渠长三百多里,“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灌溉面积约等于现在二百八十万亩),亩收一钟(六斛四斗),关中成为沃野。汉、魏时为泾水流域主要灌溉系统。唐代郑、白二渠趋于混合,主要发展白渠,郑国渠遂渐堙废。

词典名字:

郑国渠

词典发音:

zhèng guó qú

国语辞典
  • 古代关中平原的人工灌溉渠。
  •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⒈  古代 关中平原 的人工灌溉渠。 秦王 政 十年(公元前237年),采纳 韩国 水工 郑国 的建议开凿。历时十余年始成。渠长三百多里,灌田四万余顷, 关中 成为沃野。 汉 魏 时为 泾水 流域主要灌溉系统。《初学记》卷六引作“郑渠”。

    《史记·河渠书》:“而 韩 闻 秦 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 郑国 閒説 秦,令凿 涇水 自 中山 西邸 瓠口 为渠,并 北山 东注 洛 三百餘里,欲以溉田……渠就,用注填閼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餘顷,收皆亩一鐘。於是 关中 为沃野,无凶年, 秦 以富彊,卒并诸侯,因命曰 郑国渠。”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郑国渠

  • 郑国渠,是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一项伟大工程,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 300 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
  • 郑国渠在战国末年由秦国穿凿。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约十年后完工。
  • 2016年11月8日,在泰国清迈召开的第二届世界灌溉论坛暨67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传来喜讯,郑国渠申遗成功,成为陕西省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