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毡

词典解释: zhēn zhān 1.见""。国语辞典注音 ㄓㄣ ㄓㄢ  拼音 zhēn zhān晉朝杜錫屢以忠言勸諫愍懷太子,太子厭之,因置針於杜錫常坐的氈席以刺之。典出《晉書.卷三四.杜預傳》。後形容受到脅迫,處境為難,坐立不安。▶ 宋.蘇軾〈遷居臨皋亭〉詩:「劍米有危炊,針氈無穩坐。」▶ 《歧路燈.第九十八回》:「我們這些老頭兒,說話不甚合時宜,諸位雖外飾禮貌以敬之,其實頗有針氈之感。」

词典名字:

针毡

词典发音:

zhēn zhān

国语辞典
见"针毡"。
基本解释

针毡[ zhēn zhān ]

⒈  晋朝杜锡屡以忠言劝谏愍怀太子,太子厌之,因置针于杜锡常坐的毡席以刺之。典出《晋书·卷三四·杜预传》。后形容受到胁迫,处境为难,坐立不安

宋·苏轼〈迁居临皋亭〉诗:「剑米有危炊,针毡无稳坐。」
歧路灯·第九十八回》:「我们这些老头儿,说话不甚合时宜,诸位虽外饰礼貌以敬之,其实颇有针毡之感。」

引证解释

⒈  亦作“针氊”。亦作“鍼毡”。置针于其中的毡。坐于其上,令人片刻难安。

语出《晋书·杜锡传》:“﹝ 杜锡 ﹞屡諫 愍怀太子,言辞恳切,太子患之。后置针著 锡 常所坐处氊中,刺之流血。”
宋 苏轼 《迁居临皋亭》诗:“剑米有危炊,鍼毡无稳坐。”
李渔 《慎鸾交·私引》:“我待把针氊强坐,当不的目光如火。”
鲁迅彷徨·弟兄》:“他坐着,却似乎所坐的是针毡。”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针毡

  • 针毡是用动物或者其它纤维无水毡化成型的一种方法。利用特制带有倒刺的刺针戳在纤维上,经过不断的戳刺让羊毛互相产生摩擦,使内部纤维更好地纠结在一起,从而达到毡化,结合在一起形成毛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