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馗

词典解释: zhōng kuí 中国旧时民间传说中驱妖逐邪之神。相传唐明皇于病中梦见一大鬼捉吃一小鬼。大鬼自称,生前曾应武举不中,死后决心除尽天下妖孽。明皇醒后命画工吴道子绘像。破帽、蓝衫、眇一目,左手捉鬼,右手?b16e?鬼眼。旧俗端午节多悬像,谓能打鬼和驱除邪祟。民间有“嫁妹”的故事。国语辞典注音 ㄓㄨㄥ ㄎㄨㄟˊ  拼音 zhōng kuí民間傳說中能驅妖逐邪的神。相傳唐明皇久病未癒,病中夢見一大鬼吃一小鬼,大鬼自稱為「鍾馗」,首應武舉未中,死後決心與明皇除盡世間妖孽。明皇醒後,病竟痊癒,於是命吳道子繪巨眼、多髯、黑衣冠的鍾馗像,貼於門上驅鬼,後流行於民間。▶ 見清.趙翼《陔餘叢考.卷三五.鍾馗》。

词典名字:

钟馗

词典发音:

zhōng kuí

国语辞典

钟馗 Zhōng Kuí

[Zhong Kui(Chung K’uei)] 中国民间传说中能打鬼驱除邪祟的神。旧时民间常挂钟馗的像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⒈  传说人物。后世图其形以除邪驱祟。见 宋 沉括 《梦溪补笔谈·杂志》。一说乃“终葵”之讹,附会为人。见 清 顾炎武 《日知录·终葵》。

唐 人题 吴道子 画 锺馗 像,略云:明皇 梦二鬼,一大一小。小者窃 太真 紫香囊及 明皇 玉笛,绕殿而奔;大者捉其小者,擘而啖之。上问何人,对曰:“臣 钟馗,即武举不捷之士也。誓与陛下除天下之妖孽。”

⒉  菌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服器·锺馗》:“《尔雅》云:‘钟馗,菌名也。’《考工记》注云:‘终葵,椎名也。’菌以椎形,椎以菌形,故得同称。俗画神执一椎击鬼,故亦名 钟馗。好事者因作 钟馗 传,言是未第进士,能啖鬼。遂成故事,不知其讹矣。”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钟馗 (中国民间传说中的神)

  • 钟馗,字正南,中国民间传说中能打鬼驱除邪祟的神。旧时中国民间常挂钟馗的像辟邪除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唐·赐福镇宅圣君”。古书记载他系唐初长安终南人,(据古籍记载及专家学者考证,钟馗为今陕西省西安秦岭中段终南山下周至县终南镇终南村人,现存终南钟馗故里庙),生铁面虬鬓,相貌奇异;然而却是个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人物,平素正气浩然,刚直不阿,待人正直。
  • 春节时钟馗是门神(道教中最出名的神仙之一),端午时钟馗是斩五毒的天师,钟馗是中国传统道教诸神中唯一的万应之神,要福得福,要财得财,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