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券

词典解释: tiě quàn 古代一种铁制的契据,帝王颁予有功之臣,功臣或子孙犯罪,可以抵减:丹书,传于无穷。国语辞典注音 ㄊㄧㄝˇ ㄑㄩㄢˋ  拼音 tiě quàn古代頒賜功臣之物,以鐵製成,形如瓦,為其記功免罪的依據。▶ 談徵.物部.鐵券:「漢書高祖記丹書鐵契。按:鐵券如半破木甑,有四孔,穿縚刻文字于上,陷金是也。此封列侯誓書鐫免死及俸祿之數于面。形如瓦,一藏內府,一授本爵。」

词典名字:

铁券

词典发音:

tiě quàn

国语辞典
  • 即铁契。
  • 借指拥有铁券的王侯贵族。
  • 基本解释

    铁券[ tiě quàn ]

    ⒈  古代颁赐功臣之物,以铁制成,形如瓦,为其记功免罪的依据。

    谈征·物部·铁券:「汉书高祖记丹书铁契。按:铁券如半破木甑,有四孔,穿縚刻文字于上,陷金是也。此封列侯誓书镌免死及俸禄之数于面。形如瓦,一藏内府,一授本爵。」

    引证解释

    ⒈  即铁契。参见“铁契”。

    《东观汉记·桓帝纪》:“﹝ 延熹 ﹞八年,妖贼 盖登 称太皇帝,有璧二十,珪五,铁券十一。后伏诛。”
    《旧唐书·良吏传下·杨元琰》:“及事成,加云麾将军,封 弘农郡公食实封五百户,仍赐铁券,恕十死。”
    明 陶宗仪 《辍耕录·钱武肃铁券》:“吾乡 钱叔琛 氏 贇,乃 武肃王 之诸孙也……尝出示所藏铁券,形宛如瓦,高尺餘,阔二尺许,券词黄金商嵌。”
    清 朱彝尊 《谒刘文成公祠》诗:“黄金遗像蚀,铁券几人传。”
    清 凌扬藻 《蠡勺编·铁券》:“台州 民 钱允一,有家藏 吴越王 鏐 唐 赐铁券。 洪武 初, 太祖 欲封功臣,遣使取其式而损益之。其制如瓦,第为七等。公二等(一高尺,广一尺六寸五分;一高九寸五分,广一尺六寸),侯三等(一高九寸,广一尺五寸五分;一高八寸五分,广一尺五寸;一高八寸,广一尺四寸五分),伯二等(一高七寸五分,广一尺三寸五分;一高六寸五分,广一尺二寸五分)。外刻歷履恩数之详,以记其功;中鐫免罪减禄之数,以防其过。字嵌以金。凡九十七副,各分左右。左颁功臣,右藏内府。有故,则合之以取信。”

    ⒉  借指拥有铁券的王侯贵族。

    清 李渔 《蜃中楼·寄书》:“到今朝藿食伴腥膻,果然是不弃糟糠当年的铁券。”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铁券

  • 铁券,是中国君主专制时代皇帝赐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类似于现代普遍流行的勋章,允其世代享有优厚待遇及免死罪的一种特别证件,也叫免死券。因为皇帝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圣旨便是法律,所以,铁券也便负有特别的法律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