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至

词典解释: cháng zhì 1.指夏至。夏至白昼最长﹐故称。《礼记.月令》﹕"﹝仲夏之月﹞是月也﹐日﹐阴阳争﹐死生分。"孙希旦集解﹕"孔氏曰﹕者﹐谓日长之至极。大史漏刻﹐夏至昼漏六十五刻﹐夜漏三十五刻。愚谓以昏明为限﹐则夏至昼六十五刻﹐夜三十五刻﹔以日之出入为限﹐则昼六十刻﹐夜四十刻也。"一说指冬至。自夏至后日渐短﹐自冬至后日又渐长﹐故称。国语辞典注音 ㄔㄤˊ ㄓˋ  拼音 cháng zhì1. 夏至。▶ 《禮記.月令》:「是月也,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2. 冬至。▶ 《太平御覽.卷二八.時序部.冬至》:「後魏崔浩女儀曰:『近古婦人,常以冬至日上履襪於舅姑,踐長至之義也。』」▶ 唐.白居易〈冬至宿楊梅館〉詩:「十一月中長至夜,三千里外遠行人。」

词典名字:

长至

词典发音:

zhǎng zhì

国语辞典
1.指夏至。夏至白昼最长﹐故称。《礼记.月令》﹕"﹝仲夏之月﹞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孙希旦集解﹕"孔氏曰﹕长至者﹐谓日长之至极。大史漏刻﹐夏至昼漏六十五刻﹐夜漏三十五刻。愚谓以昏明为限﹐则夏至昼六十五刻﹐夜三十五刻﹔以日之出入为限﹐则昼六十刻﹐夜四十刻也。"一说指冬至。自夏至后日渐短﹐自冬至后日又渐长﹐故称。
基本解释

长至[ cháng zhì ]

⒈  夏至。

《礼记·月令》:「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

⒉  冬至。

《太平御览·卷二八·时序部·冬至》:「后魏崔浩女仪曰:『近古妇人,常以冬至日上履袜于舅姑,践长至之义也。』」
唐·白居易〈冬至宿杨梅馆〉诗:「十一月中长至夜,三千里外远行人。」

引证解释

⒈  指夏至。夏至白昼最长,故称。参见“长日”。

《礼记·月令》:“﹝ 仲夏之月 ﹞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
孙希旦 集解:“孔氏 曰:长至者,谓日长之至极。大史漏刻,夏至昼漏六十五刻,夜漏三十五刻。愚谓以昏明为限,则夏至昼六十五刻,夜三十五刻;以日之出入为限,则昼六十刻,夜四十刻也。”
一说指冬至。自夏至后日渐短,自冬至后日又渐长,故称。 《太平御览》卷二八引 后魏 崔浩 《女仪》:“近古妇人常以冬至日上履袜於舅姑,践长至之义也。”
唐 戎昱 《谪官辰州冬至日有怀》诗:“去年长至在 长安,策杖曾簪獬豸冠。”
钱谦益 《小至日京口舟中》诗:“偶逢客酒浇长至,且拨寒鑪泥 孟光。”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长至

  • 长至,指夏至。夏至白昼最长,故称。《礼记·月令》有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