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鸣

词典解释: cháng míng 1.长声鸣叫。 2.多喻士人施展抱负﹑才能。国语辞典注音 ㄔㄤˊ ㄇㄧㄥˊ  拼音 cháng míng1. 放聲鳴叫。▶ 《文選.曹植.求自試表》:「臣聞騏驥長鳴,伯樂昭其能。」▶ 《文選.潘岳.射稚賦》:「鬱軒翥以餘怒,思長鳴以效能。」2. 號筒的舊稱。見「號筒」條。▶ 《新唐書.卷二三.儀衛志下》:「掆鼓十二,夾金鉦皆十二,大鼓、長鳴皆百二十。」

词典名字:

长鸣

词典发音:

cháng míng

国语辞典
1.长声鸣叫。 2.多喻士人施展抱负﹑才能。
基本解释

长鸣[ cháng míng ]

⒈  放声鸣叫。

《文选·曹植·求自试表》:「臣闻骐骥长鸣,伯乐昭其能。」
《文选·潘岳·射稚赋》:「郁轩翥余怒,思长鸣以效能。」

⒉  号筒的旧称。参见「号筒」条。

《新唐书·卷二三·仪卫志下》:「㧏鼓十二,夹金钲皆十二,大鼓、长鸣皆百二十。」

引证解释

⒈  长声鸣叫。

汉 朱穆 《与刘伯宗绝交》诗:“长鸣呼凤,谓凤无德,凤之所趋,与子异域。”
晋 潘岳 《马汧督诔》:“青烟傍起,歷马长鸣。”
宋 王安石 《驴》诗之一:“临路长鸣有真意, 盘山 弟子久同参。”

⒉  多喻士人施展抱负、才能。

南朝 梁 刘孝标 《广绝交论》:“顾盻增其倍价剪拂使其长鸣。”
唐 王勃 《上武侍极启》:“千载一时下走得长鸣之所。”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长鸣

  • 唇簧气鸣乐器。唐代“长鸣角”的简称,隋唐时期的仪仗乐队,仅大驾卤簿前部所用“长鸣”的数量就达一百二十支之多。“长鸣”的吹奏有“一曲三声”之说,也常用于警严。一说,“长鸣”是明清时期的“号筒”的前身。
  • 《新唐书·仪卫志下》:“大驾卤簿鼓吹,分前后二部,”“前部:掆鼓十二,夹金钲十二,大鼓、长鸣皆百二十,铙鼓十二,歌、箫、笳次之。”
  • 宋·陈旸《乐书·俗部·竹之属》:“《律书》、《乐图》以为,长鸣一曲三声,并马上警严用之。第一声曰‘龙吟’,二曰‘彪吼’,三曰‘阿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