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贤殿

词典解释: jí xián diàn 1.唐宫殿名。开元中置。于殿内设书院﹐置学士﹑直学士﹐以宰相为知院事﹐有修撰﹑校理等官﹐掌刊辑经籍﹑搜求佚书。 2.指书院。国语辞典注音 ㄐㄧˊ ㄒㄧㄢˊ ㄉㄧㄢˋ  拼音 jí xián diàn唐代設立的文學三館之一,掌刊輯經籍,搜求佚書等事的官署。原名集仙殿,至唐玄宗開元中改稱為「集賢殿」。以五品以上為學士,宰相知院事。

词典名字:

集贤殿

词典发音:

jí xián diàn

国语辞典
1.唐宫殿名。开元中置。于殿内设书院﹐置学士﹑直学士﹐以宰相为知院事﹐有修撰﹑校理等官﹐掌刊辑经籍﹑搜求佚书。 2.指集贤殿书院。
基本解释

集贤殿[ jí xián diàn ]

⒈  唐代设立的文学三馆之一,掌刊辑经籍,搜求佚书等事的官署。原名集仙殿,至唐玄宗开元中改称为「集贤殿」。以五品以上为学士,宰相知院事。

引证解释

⒈  唐 宫殿名。 开元 中置。于殿内设书院,置学士、直学士,以宰相为知院事,有修撰校理等官,掌刊辑经籍、搜求佚书

《旧唐书·玄宗纪上》:“夏四月丁巳,改 集仙殿 为 集贤殿,丽正殿书院改集贤殿书院;内五品已上为学士,六品已下为直学士。”

⒉  指集贤殿书院。旧题 宋 尤袤 《全唐诗话·袁皓》:“皓,宜春 人。参阅 宋 王溥 《唐会要·史馆下》、《文献通考·职官五》。

咸通 进士, 龙纪 集贤殿图书使。”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集贤殿 (唐朝宫殿名)

  • 集贤殿,又名集贤书院、集贤殿书院,中国唐代收藏典籍之所。
  • 集贤书院与汉、隋、唐诸朝以来的天禄阁、文德殿、文林馆、麟趾殿、观文殿等一脉相传。唐代开元十三年(725年)四月,诏改“丽正殿”为集贤院,有学士、直学士、侍讲学士等十八人,集贤院成为唐代最大的图书典藏机构,兼有修撰、侍读之功能[1]。
  • 宋朝创立史馆、昭文馆、集贤书院,合称“三馆”,赐名崇文院。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建有秘阁,专收善本。元代图籍归秘书监,虽仍有集贤院,秩从二品[2],但已不再是宫廷文人的活动中心。明清两朝则徒有集贤院之名,清中叶以后,勺园旧址改为集贤院[3]。清咸丰十年(1860年)十月,英法侵略军占领圆明园,集贤院一度是囚禁英法俘虏的地方,后与圆明园同毁于大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