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

词典解释

全称阿非利加洲。在东半球最西部,亚欧大陆西南面。北隔地中海和直布罗陀海峡同欧洲相望,东北以红海和苏伊士运河与亚洲相邻,西濒大西洋,东临印度洋。面积3 020余万平方公里(包括附近岛屿),为世界第二大洲。人口7.28亿(1995年),城市人口仅占34%,主要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黑种人和以北的阿拉伯人。全大陆为一大高原,平均海拔约750米,东南半部大部在1 000米以上,称高非洲;西北半部大部在500米以下,称低非洲。高非洲有世界最大的断裂带,形成东非大裂谷和坦噶尼喀、马拉维等一系列大湖;低非洲大部为世界最大的撒哈拉沙漠,西北部有阿特拉斯山。主要河流有尼罗河、刚果河、尼日尔河、赞比西河等。赤道横贯中部。绝大部分属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赤道附近终年湿热,多雨林;南北回归线一带、尤其是北部大陆,干旱少雨,多沙漠;沙漠同雨林之间是广阔的热带草原。动植物种类繁多,野生动物以非洲象、斑马、长颈鹿等最著名;植物至少有4万种,有特有的猴面包树。金刚石、黄金产量均占世界三分之二以上;钴、钒、铬、白金、锰、锑、磷灰石、石油、天然气、铀、铜、铁、铝土等储产量在世界上亦居重要地位。是世界可可、咖啡、花生、橄榄油、剑麻、棕榈产品、棉花等的重要产地。粮食主产粟、高粱、玉米、薯类和稻等。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古代各地曾先后形成埃及、加纳、博尔努、贝宁、马里、加奥、阿克苏姆等国。7世纪起阿拉伯人移入。15世纪起,葡、西、荷、英、法、比、德等国相继侵入,掠夺贩运奴隶长达4个世纪。19世纪70年代以后,帝国主义国家几度瓜分非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非洲只有三个独立国(埃及、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战后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绝大部分国家获得独立。非洲共有五十六个国家和地区:埃及、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西撒哈拉、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冈比亚、马里、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塞拉利昂、利比里亚、科特迪瓦、加纳、多哥、贝宁、布基纳法索、尼日尔、尼日利亚、佛得角、乍得、喀麦隆、赤道几内亚、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中非、加蓬、刚果共和国、刚果民主共和国、苏丹、布隆迪、卢旺达、乌干达、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索马里、吉布提、塞舌尔、坦桑尼亚、赞比亚、安哥拉、津巴布韦、马拉维、莫桑比克、博茨瓦纳、南非、莱索托、斯威士兰、纳米比亚、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科摩罗以及圣赫勒拿、留尼汪等。

词典名字:

非洲

词典发音:

fēi zhōu

国语辞典

非洲 Fēizhōu

[Africa] 仅次于欧亚大陆的第二大陆。面积2920万平方公里(连岛屿共3020万平方公里)。人口共4.69亿(1980)。地形上以阶状高平原、高原、台原为主,腹地则有广阔的构造盆地。最长河流为尼罗河。还有刚果河、尼日尔河、塞内加尔河、冈比亚河、奥兰治河等。主要类型的植被为热带稀树草原和荒漠(最大的是撒哈拉沙漠),约占非洲的面积的80%。动物有象、犀牛、河马、斑马、羚羊、狮、豹、猴子等。矿产有金刚石、铀、金、铁、铝、铜、钴、铍等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非洲 (世界七大洲之一)

  • 非洲(拉丁文:Africa),全称阿非利加洲位于东半球西部,欧洲以南,亚洲之西,东濒印度洋,西临大西洋,纵跨赤道南北,面积大约为3020万平方公里(土地面积),占全球总陆地面积的20.4%,是世界第二大洲,同时也是人口第二大洲(约12亿)。
  • 非洲大陆东至哈丰角(东经51°24',北纬10°27'),南至厄加勒斯角(东经20°02',南纬34°51'),西至佛得角(西经17°33',北纬14°45'),北至吉兰角(本赛卡角)(东经9°50',北纬37°21')。
  • 非洲大陆高原面积广阔,海拔在500米-1000米的高原占非洲面积的60%以上,有“高原大陆”之称。海拔2000以上的山地高原约占非洲面积5%。低于海拔200米的平原多分布在沿海地带,不足非洲面积的10%。非洲大陆平均海拔为650米。
  • 非洲是世界古人类和古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公元前4000年便有最早的文字记载。非洲北部的埃及是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
  • 自1415年葡萄牙占领休达,欧洲列强开始进行对非洲殖民统治,约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达到巅峰,约有95%非洲领土遭到列强瓜分,资源长期遭到掠夺。1847年后殖民地陆续独立,而非洲独立年(1960年)则象征非洲脱离列强统治,非洲殖民时代结束。
  • 由于长期种族冲突、热带疾病丛生、工业化引发的环境破坏,从前西方殖民主义,独立后腐败政权,使非洲成为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世界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一个洲,全非洲一年的贸易总额仅占全世界的百分之一。
  • 通常所说非洲人指的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尼格罗人种非洲居民,即非洲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