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

词典解释

中国历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历任中山、燕京、北京、中央、复旦等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早年从事民俗学研究。1920年开始考辨古史传说,至1923年,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打破把古代视为“黄金时代”的观念,曾将当时研讨争辩的文章,编为《古史辨》八册(已出版七册)。1927年,创办民俗学会和《民俗周刊》,并编辑“民俗学会丛书”。以民俗资料印证古史传说。后又进而考辨历史地理,于1934年创办《禹贡》半月刊,次年建立禹贡学会,推动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1936年创立边疆研究会,同时组织通俗读物编刊社,宣传抗日。抗战时期,转入内地,创办中国边疆学会,出版《边疆周刊》,并先后主编《责善》半月刊、《文史杂志》。建国后任中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和学术委员。在北京主持标点《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的工作,并深入研究《尚书》,发表大量校释译论。生平著述宏富,出版有《秦汉的方士和儒生》(原名《汉代学术史略》《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古代史部分)《吴歌甲集》等。

词典名字:

顾颉刚

词典发音:

gù xié gāng

国语辞典
(1893-1980)史学家。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后任厦门、中山、北京、中央、复旦等大学教授。继承和发展前人“疑古”思想,成为“古史辨”派创始人。对中国古代史、少数民族史、中外交通史、历史地理等方面均有精深研究。建国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主持标点“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著作编为《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等。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顾颉刚

  • 顾诵坤(1893.5.8-1980.12.25),字铭坚,号颉(jié)刚;小名双庆,笔名有余毅、铭坚等。汉人,江苏苏州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 1920年,顾颉刚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历任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等校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