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征

词典解释

中国旧时对赋税的先期征收。唐代宗时不待秋收,就向民间田亩征收附加税*青苗钱。宋也有预借赋税记载。清末至国民党政府时预征更多。光绪十三年(1887年)预征当税二十年。四川军阀在其驻地常预征十余年田赋,1934年有的已征到六七十年后的赋款。

词典名字:

预征

词典发音:

yù zhēng

国语辞典
1.犹预兆。 2.谓先期征收赋税。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⒈  犹预兆。

王西彦 《老太婆伯伯》:“于是又讲到婴儿哭声如铜鼓,这就是有福命的预征。”

⒉  谓先期征收赋税。

沙汀 《丁跛公》:“但一眨眼提前预征的粮票下来了。”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预征

  • 预征是在课税对象未实现之前,先期课征税收的财政手段。最早始于唐代的青苗钱。代宗时,国库空虚,官俸不给,广德二年 (764年) 初税青苗。即不待秋收,先向青苗课税。以后岁以为常,成了田赋附加税。宋称预征为“预借”,有预借酒息钱、坊场钱,预借民税,预借职田租等,尤以南宋高宗(1127—1162) 时期为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