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螺

词典解释

腹足纲,蛾螺科。壳高约13厘米。螺旋部呈塔状,壳顶呈乳头状。体螺层中部膨大,基部尖瘦。每一螺层的中部扩张形成一个肩部,肩角上具结节突起。壳表粗糙,有细的螺肋,棕红色,略带黑色。壳口大,内为灰白色。生活于近海稍深的岩石间。为中国特有种,产于黄海、渤海。肉供食用,味美。

词典名字:

香螺

词典发音:

xiāng luó

国语辞典
1.海螺之一种。 2.指香螺卮。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⒈  海螺之一种。

明 屠本畯 《闽中海错疏·介部·香螺》:“香螺大如甌,长数寸,其揜杂众香烧之,使益芳,独烧则臭。诸螺之中,此螺味最厚,《本草》谓之甲香。”
宋 苏轼 《子由生日檀香观音像及新合印香篆盘为寿》诗:“香螺脱黶来相羣,能结縹緲风中云。”

⒉  指香螺卮。

北周 庾信 《园庭》诗:“香螺酌美酒,枯蚌籍兰殽。”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香螺

  • 香螺(学名:Neptunea cumingi Crosse)又名响螺、金丝螺。贝壳近菱形,壳质较坚硬,高134毫米,宽77毫米。螺层约7层,缝合线明显。它属于腹足纲蛾螺科软体动物,为我国特有种,产于黄海、渤海,主要分布于广东,福建,辽宁,山东等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