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日事变

词典解释

1927年何键、许克祥等在长沙制造的反共事件。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国民党第三十五军军长何键的策动下,该军驻长沙的第三十三团团长许克祥于5月21日率部包围袭击湖南省总工会、省农会及其他革命团体,捕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及工农群众百余人。因21日的电报代日韵目为“马”字,故称“马日事变”。事变后许克祥又在长沙附近二十多个县屠杀革命群众万余人。

词典名字:

马日事变

词典发音:

mǎ rì shì biàn

国语辞典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指使武汉国民政府管辖区的反动军官叛变革命。在第三十五军军长何键的策动下,该军三十三团团长许克祥指挥全团千余人于21日晚在长沙发动反革命政变,突然袭击湖南省总工会、省农会及其他革命组织。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杀百余人,被捕三千余人。因这一天的电报代日韵目是“马”字,故称“马日事变”。这一事变成为蒋介石、汪精卫集团公开合流的信号。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马日事变

  • 1927年5月21日晚,驻守长沙的武汉政府辖军,国民党反动军官许克祥率叛军捣毁了「湖南总工会」、「农民协会」、「农民讲习所」等中共控制的组织革命机关、团体,解除工人纠察队和农民自卫军武装,释放所有在押的土豪劣绅。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及工农群众百余人被杀害。事变后,许克祥与国民党右派组织了“中国国民党湖南省救党委员会”,继续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因21日的电报代日韵目是“马”字,故称这次事变为“马日事变”。
  • 马日事变严重地摧残了湖南的党组织和工农群众团体,是湖南的大革命由高潮走向低潮的转折点。它是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党反动派和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反革命派公开合流的信号。
  • “马日事变”向当时的共产党人提供了严重教训,那就是不能满足于表面上数字庞大却没有多少战斗力的工农武装,必须有自己坚强的革命军队,同时实行攻势的积极防御才是有效的,消极防守坐等人家来打,不预想反击的措施只能是死路一条。随后共产党人主动发起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吸取了马日事变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