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球

词典解释: mǎ qiú马术运动项目之一。球场两端线中间各设球门。双方各四人上场,每人执球杖。以球击入对方球门为得分。比赛共四局,每局8分钟,得分多者为胜。国语辞典注音 ㄇㄚˇ ㄑㄧㄡˊ  拼音 mǎ qiú1. 一種球類運動。分二組競賽,每組四人,在長方形球場上,運動員騎馬拿長木槌,將 球擊進對方球門者則得一分。在限定時間內,得分多者為勝。2. 馬球運動所使用的球,用藤根製成,直徑約八釐米多。

词典名字:

马球

词典发音:

mǎ qiú

国语辞典
  • 球类运动项目之一。与我国古代的击鞠相似。比赛分二队,每队四人,前锋后卫各二。球场长方形,运动员骑马,用藤柄带木拐的曲棒把球击入对方球门为胜。
  • 指马球运动所用的球。藤根制成。
  • 基本解释

    马球[ mǎ qiú ]

    ⒈  一种球类运动。分二组竞赛,每组四人,在长方形球场上,运动员骑马拿长木槌,将 球击进对方球门者则得一分。在限定时间内,得分多者为胜。

    ⒉  马球运动所使用的球,用藤根制成,直径约八厘米多。

    引证解释

    ⒈  球类运动项目之一。与我国古代的击鞠相似。比赛分二队,每队四人,前锋后卫各二。球场长方形,运动员骑马,用藤柄带木拐的曲棒把球击入对方球门为胜。

    ⒉  指马球运动所用的球。藤根制成。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马球

  • 马球(英文:Polo,或源于藏语Pulu的音译,意即“球”)是骑在马上,用马球杆击球入门的一种体育活动。马球在中国古代叫“击鞠”,始于汉代,在东汉后期,曹植《名都篇》中就有“连骑击鞠壤,巧捷惟万端”的诗句来描写当时人打马球的情形。
  • 马球盛行于唐宋元3代,至清代始湮没主要流行于军队和宫廷贵族中。但对于马球的起源,目前尚没有确切的说法。2008年6月7日,马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