髻子

词典解释: jì zǐ 1.发髻。 2.喻指山峰。国语辞典注音 ㄐㄧˋ ˙ㄗ  拼音 jì zi挽束在頭頂上的髮結。▶ 元.楊維楨〈六宮戲嬰圖〉詩:「旃檀小殿吹天香,新興換宮妝。」▶ 《老殘遊記.第九回》:「倘若叫那和尚留了頭,也挽個,披件鶴氅,道士剃了髮,著件袈裟,人要顛倒呼喚起來了。」 扫描版:「」在《汉语大词典》第17540页 第12卷 739

词典名字:

髻子

词典发音:

jì zǐ

国语辞典
  • 发髻。
  • 喻指山峰。
  • 基本解释

    髻子[ jì zi ]

    ⒈  挽束在头顶上的发结。

    元·杨维桢〈六宫戏婴图〉诗:「旃檀小殿吹天香,新兴髻子换宫妆。」
    老残游记·第九回》:「倘若叫那和尚留了头,也挽个髻子,披件鹤氅,道士剃了发,著件袈裟,人要颠倒呼唤起来了。」

    引证解释

    ⒈  发髻。

    秦观 《临江仙》词:“髻子偎人娇不整,眼儿失睡微重。”
    《水浒传》第二八回:“﹝军人﹞又带个篦头待詔来,替 武松 篦了头,綰个髻子,裹了巾幘。”
    王西彦 《古屋》第二部二:“她把它结成一个小小的可笑的髻子,顶在后脑上,显得安置的不是地方。”

    ⒉  喻指山峰。

    朱彝尊 《题沉上舍<洞庭移居图>》诗之五:“湿银三万六千顷,雨点青螺髻子浓。”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髻子

  • 髻子,中国古代妇女发式,或名缬子髻。始自两普。此髻式,在晋惠帝元康中(291—300),有妇人结发,髻既成,以缯急束其环,名曰“撷子髻”,始自宫中,天下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