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臼

词典解释

小檗科。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壮。茎上部有叶二三片。茎生叶有长柄,心脏形,三或五深裂几达基部,裂片再三或两裂至近中部,下面有白色长毛。花单生,先叶开放,蔷薇红色。分布于中国陕西、甘肃、青海、四川、云南和西藏等地。根及根状茎入药,功能除风湿、利气血、通筋骨、止咳嗽。

词典名字:

鬼臼

词典发音:

guǐ jiù

国语辞典
草名。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⒈  草名。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六·鬼臼》﹝释名﹞引 陶弘景 曰:“鬼臼根如射干,白而味甘,九臼相连,有毛者良,故名。”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鬼臼

  • 鬼臼,中药名。为小檗科植物八角莲Dysosma versipellis (Hance) M. Cheng的根茎。分布湖南、湖北、浙江、江西、安徽、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河南、陕西。具有祛痰散结,解毒祛瘀之功效。用于痨伤,咳嗽,吐血,胃痛,瘿瘤,痈肿,疔疮,跌打损伤,蛇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