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镝

词典解释: míng dí响箭:揽弓捷|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国语辞典注音 ㄇㄧㄥˊ ㄉㄧˊ  拼音 míng dí軍中發號令的響箭。見「嚆矢」條。▶ 《史記.卷一一○.匈奴傳》:「冒頓乃作為鳴鏑,習勒其騎射,令曰:『鳴鏑所射而不悉射者,斬之。』」▶ 清.張景祁〈酹江月.樓船望斷〉詞:「回憶鳴鏑飛空,猋輪逐浪,脫險真奇絕。」

词典名字:

鸣镝

词典发音:

míng dí

国语辞典

鸣镝 míngdí

[whistling arrow] 古时一种射出去带响的箭,多用于发号令

闻鸣镝而股战。——南朝· 丘迟《与陈伯之书》

基本解释

鸣镝[ míng dí ]

⒈  军中发号令的响箭。参见「嚆矢」条。

《史记·卷一一〇·匈奴传》:「冒顿乃作为鸣镝,习勒其骑射,令曰:『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
清·张景祁〈酹江月·楼船望断〉词:「回忆鸣镝飞空,猋轮逐浪,脱险真奇绝。」

引证解释

⒈  即响箭。矢发射时有声,故称。

《史记·匈奴列传》:“冒顿 乃作为鸣鏑,习勒其骑射,令曰:‘鸣鏑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
裴駰 集解:“《汉书音义》曰:‘鏑,箭也,如今鸣箭也。’ 韦昭 曰:‘矢鏑飞则鸣。’”
三国 魏 曹植 《名都篇》:“揽弓捷鸣鏑,长驱上 南山。”
明 吾丘瑞 《运甓记·帅阃宾贤》:“羽书鸣鏑警常闻,扬鞭静折愁无策。”
毛泽东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词:“正西风落叶下 长安,飞鸣鏑。”

⒉  借指战乱。

《晋书·后妃传论》:“中原陷於鸣鏑,其兆彰於此焉。”
南史·宋宗室及诸王传论》:“虽鸣鏑之酷,未极於斯。”
宋 王安石 《英德殿上梁文》:“儿郎伟抛梁北,边头自此无鸣鏑。”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鸣镝 (箭的一种)

  • 司马迁不朽之作《史记》,其中的《匈奴列传》记载了“鸣镝”的来历,大概如下:冒顿乃作鸣镝,鸣为响声,镝为箭头,鸣镝就是响箭,它射出时箭头能发出响声。
  • 鸣镝 (汉语词汇)

  • 鸣镝,汉语词汇。
  • 拼音:míng dí
  • 释义:1、即响箭。矢发射时有声,故称。2、借指战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