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胪

词典解释: hóng lú 1.官署名。《周礼》官名有大行人之职,秦及汉初称典客,景帝六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改称大,主掌接待宾客之事。东汉以后,大主要职掌为朝祭礼仪之赞导。北齐始置寺,唐一度改为司宾寺,南宋﹑金﹑元废,明复之,清沿置。主官或称卿,或称正卿,副职为少卿,属官因各朝代而异,或有鸣赞﹑序班,或置丞﹑主簿。 2.指该官署官员。国语辞典注音 ㄏㄨㄥˊ ㄌㄨˊ  拼音 hóng lú職官名。周置大行人之職,秦稱為「典客」,北齊稱為「鴻臚寺」。主掌朝貢慶弔的贊導相禮。▶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頌讚》:「故漢置鴻臚,以唱拜為讚,即古之遺語也。」

词典名字:

鸿胪

词典发音:

hóng lú

国语辞典
  • 官署名。
  • 指该官署官员。
  • 基本解释

    鸿胪[ hóng lú ]

    ⒈  职官名。周置大行人之职,秦称为「典客」,北齐称为「鸿胪寺」。主掌朝贡庆吊的赞导相礼。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颂赞》:「故汉置鸿胪,以唱拜为赞,即古之遗语也。」

    引证解释

    ⒈  官署名。 《周礼》官名有大行人之职, 秦 及 汉 初称典客, 景帝 六年,更名大行令, 武帝 太初 元年,改称大鸿胪,主掌接待宾客之事。 东汉 以后,大鸿胪主要职掌为朝祭礼仪之赞导。 北齐 始置鸿胪寺, 唐 一度改为司宾寺, 南宋、金、元 废, 明 复之, 清 沿置。主官或称卿,或称正卿,副职为少卿,属官因各朝代而异,或有鸣赞、序班,或置丞、主簿。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典客, 秦 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

    景帝 中六年更名大行令, 武帝 太初 元年更名大鸿臚。”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郊庙行礼讚九宾鸿声臚传之也。”
    《新唐书·百官志三》:“凡客还,鸿臚籍衣齎赐物多少以报主客,给过所。”

    ⒉  指该官署官员。

    唐 韩愈 《袁氏先庙碑》:“始居 华阴,为 拓拔魏 鸿臚。”
    李东阳 《十八日听传胪有作》诗:“黄纸数行丹詔字,鸿臚三唱甲科名。”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鸿胪

  • 鸿胪,汉语词汇。
  • 拼音:hóng lú
  • 释义:1、官署名。2、指该官署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