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巾起义

词典解释

东汉末的农民大起义。当时宦官专政,横征暴敛,豪族大地主又疯狂兼并土地,农民大量破产逃亡,成为流民。*太平道首领张角秘密进行组织活动,十余年间,徒众达数十万人,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并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即公元184年),天下大吉”的口号。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各地同时举行起义,起义军以黄巾裹头,被称为“黄巾军”。起义后焚烧官府,捕杀官吏,攻打地主坞壁,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东汉政府派皇甫嵩、朱儁、卢植等率军镇压,先后在南阳(治今河南南阳)、颍川(治今河南禹州)与河北地区为张角、张曼成、波才等所败。后以起义军缺乏作战经验,在东汉政府军和豪强地主武装的联合镇压下,先后在颍川、南阳失败。同时张角病死,起义军失去有力的领导者,河北黄巾军也先后在广宗(今河北威县东)、下曲阳(今河北晋州西)两战中失败,张角弟张梁、张宝战死。黄巾军主力共经历了九个月的斗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失败后各地分散的黄巾军和响应起义的农民武装,仍继续战斗二十多年。

词典名字:

黄巾起义

词典发音:

huáng jīn qǐ yì

国语辞典

黄巾起义 Huángjīn Qǐyì

[the Yellow Turbans Uprising] 东汉末年(公元184年)张角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起义军头裹黄巾,故称黄巾军。这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王朝的统治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黄巾起义

  • 黄巾起义,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开始于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为平息叛乱,各地拥兵自重,虽最终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军阀割据、东汉名存实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最终导致三国局面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