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

词典解释: huáng hè lóu ①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蛇山。原在黄鹄矶头,始建于公元223年。传说,古时仙人费?,常乘黄鹤在此休息,故名。古楼雄伟壮丽,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屡毁屡建,最后一次焚毁于1884年。1985年在蛇山西端重建。楼高五层(加夹层为十层),高50?4米,飞檐挑角,十分壮丽。 ②诗篇名。唐代崔颢作。,在今湖北武汉。写作者的登楼观感,流露出思乡之情。诗的前四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顺口而出,不避重复,却创造了高远的意境,尤为后人传诵。国语辞典注音 ㄏㄨㄤˊ ㄏㄜˋ ㄌㄡˊ  拼音 huáng hè lóu位於湖北省武昌縣臨接長江大橋之蛇山山頂的閣樓。相傳費文褘登仙,嘗駕黃鶴憩於此,故稱為「黃鶴樓」。與岳陽樓、滕王閣並稱江南三大名樓。

词典名字:

黄鹤楼

词典发音:

huáng hè lóu

国语辞典

黄鹤楼 Huánghè Lóu

[Tower of Yellow Crane] 我国古代的著名楼观。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故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蛇山的黄鹄(鹤)矶头。传说古仙人子安从此地乘鹤而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 崔颢《黄鹤楼》

基本解释

黄鹤楼[ huáng hè lóu ]

⒈  位于湖北省武昌县临接长江大桥之蛇山山顶的阁楼。相传费文袆登仙,尝驾黄鹤憩于此,故称为「黄鹤楼」。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引证解释

⒈  故址在今 湖北省 武汉市 蛇山 的 黄鹤矶 头。相传始建于 三国 吴 黄武 二年(公元223年),历代屡毁屡建。解放后建 长江大桥 时已拆除,楼前塔已迁至附近的 高观山。1985年在今址( 蛇山 西端 高观 山西坡)重建落成。古今诗人题咏者甚众,以 唐 崔颢、李白 之作最著名。

元和郡县图志·江南道三·鄂州》:“城西临 大江,西南角因磯为楼,名 黄鹤楼。”
唐 崔颢 《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餘 黄鹤楼。”
唐 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故人西辞 黄鹤楼,烟花三月下 扬州。”
宋 陆游 《入蜀记》卷五:“黄鹤楼,旧传 费禕 飞升於此,后忽乘黄鹤来归,故以名楼,号为天下絶景。”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黄鹤楼 (唐代崔颢所作七言律诗)

  •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